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变化。
能够捕捉到这些变化,并且给孩子的行为一个正向的引导,是我们需要做的。
嘎嘎很生气的时候,爱说一句话:你这个坏狐狸。这是六一节的小熊请客里面的台词,他以为,说了坏狐狸,就是对一个人最不好的评价,还捎带加上感叹词:哼!这样说完,他就会满足小小我心里的不愤了。
最近,不说坏狐狸了。又冒出来一句话:我打死你!经常是在我们不能满足他的不合理要求的时候,或者在很紧张的情形下跟他大声说话的时候,他总是这样表达他的气愤:哼,我打死你!
有时候,我会回应他:你打死我你就没有妈妈了,这么说他经常是不说话,因为他很当真打死我就真的就没有妈妈了。现在,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就是他说的时候我不理他,然后等他情绪正常的时候,我会很正式的告诉他,嘎嘎你以后别说打死妈妈了,妈妈听了很伤心。这么说的时候,他就会很理解妈妈的感受,而且下决心下次不会这么跟妈妈说话。虽然有的时候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但在他心里是很明白的。慢慢的,也会在行动上调整过来的。
家庭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比如,他说好别乱动他的东西,结果我们收拾的时候不小心给动了,或者,给他帮忙的时候,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这些时候,他会说一句话:你做的不对,我不原谅你了。
我总是跟他说:没有人是不犯错误的,如果你不原谅他了,他就没有机会再变好了。你做错事情的时候,妈妈虽然会说你,但是妈妈还喜欢你。因为我想让你变得更好,所以我会原谅你。
今早我洗漱的时候,听到嘎嘎对爸爸说:你错了,我不原谅你了。爸爸没有反驳什么,只是一个劲的问,你不原谅我了吗?你真的不原谅我了?真的再也不原谅我了?。。。我还心想,这样问下去能有什么结果啊。可没想到,过一会儿,嘎嘎自己就说了:爸爸,虽然你做错了,但是我原谅你。
吃惊之余,我给了嘎嘎一个非常赞赏的目光,同时,我也看到他眼里的微笑。那是一种被认可的满足。
其实我们心底很多的观念、思维模式、行为习惯,都是从小到大由这些小事发展出来的。
比如说挑剔,比如说苛刻,比如说不满足。。。这些内容刚开始会以某些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而如果这个时候,没有被辨别并且正向的引导,孩子就会形成一些不好的习惯。长大了,就会演变成不好的观念、思维模式,也会成为他今后立足社会的处事方式之一。。。
我们经常会这样评价某个人:他总是这样。
对,就是这句话,他总是这样。其实,这个“总是”,是他自己都改不了的,因为那是一个久远的习惯。
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在他出现某些不好的苗头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发觉,并给予引导。
不是纠正,是引导。是要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这样做不好,而能够发自心底的认同,从而逐渐的改变。
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擦亮眼睛,敏锐的识别孩子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我们不伤害小生命,因为它们也想活着。
我们不伤害别人,那样他们会伤心。
我们不破坏东西,那会很浪费。
。。。
虽然你做错了,但是我原谅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