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店里,嘎嘎看到一个家里有的玩具,边看边说:“小嘎嘎不买,小嘎嘎也不打开。”
其实,当时他想的是:小嘎嘎想买,小嘎嘎想打开。
看到妈妈用刀切水果,嘎嘎主动说:“小嘎嘎不摸刀,大人摸。”
其实,他是想摸。
刚起床还在被窝里,嘎嘎自己说:“小嘎嘎要穿衣服。”
其实,他不喜欢穿衣服。
。。。
突然发觉,逐渐懂事的孩子,是最容易认同并接受规则的。
所谓的规则,不止限于规矩,还包括一些待人处事的行为习惯。
这些规则,都是在他遇到事情的同时,或者刚刚过后的时候,讲给他听的。
而且,是只要遇到事情,就不厌其烦的讲给他听的。
之后,加上他逐渐的懂事,他开始认同、并接受这些规则了。
接受的表现,就是他能用语言,在适当的时候说出来,小嘎嘎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也愿意照着去做。
这就是认同。
一些他能够控制的行为,他会主动的去控制,比如上面举例之类。
一些他不能控制的行为,他事后会“醒悟”。
反斗乐里,最容易发生争抢行为的地方,就是厨房玩具那里。
每当嘎嘎在那里玩儿,别的小朋友拿走他手里东西的时候,嘎嘎就会撇着嘴哭,口里说着“抢”,当时妈妈的话是不奏效的,他只知道玩具被拿走,很伤心,就一定会哭。可是当别的小朋友走了之后,他就又抹着眼泪到妈妈这里,跟妈妈说:“妈妈讲道理。”
那是他意识到刚才做得不好,让妈妈安慰,同时想听妈妈讲道理的表现。
有的时候,讲道理发生在那个时候,他没有要求的时候,讲道理就发生在回家的路上,反正,到家之前,今天遇到的事情是一定要“解决”掉的。
下次,他仍旧是不一定能控制,但是他心里,却是明白的很。
妈妈相信,有一天他能够并且愿意去主动控制的时候,他会做得很棒。
这些行为的强化,凭借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这是无意中形成一个习惯,就是爸爸到家以后,妈妈会把今天嘎嘎表现好的地方说给爸爸听,同时表扬嘎嘎,还有,把今天发生的问题也说给爸爸听,同时“教育”嘎嘎。
这个时候,嘎嘎的耳朵灵得很,无论玩着什么,都会聚起眼睛看着妈妈,听到表扬的时候,他嘴上会挂笑,还会跟着妈妈重复自己白天的表现,很得意洋洋的样子;听到“教育”的时候,而且又不是现场,他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很乖巧的“嗯嗯着”。
开始是无意,后来是有意。因为发现这样做非常有效,能够起到很好的强化效果:做得好的,说过他会做得更好;做得不好的,说过了他会更清楚以后不能怎么做。当然,绝没有批评的责怪。
规则,是需要在事情发生的同时建立的。
规则,是需要通过反复重复巩固的。
规则,是需要经常提起来强化的。
每一个环节,都用不了多少时间,但都得做。
只要做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可能耍两下,明天可能哭两声,但几次过来以后,只要他认同,他都会主动做好的。
帮一个逐渐懂事的孩子建立规则,是一件并不困难的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