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环境给的。
语言是意愿驱使的。
语言是通过“反复”巩固的。
一个生来只会哇哇大哭的宝贝,到了会说话的时候,已经俨然成为一个小小的“社会”人了。
生活在何处,会自然的掌握这个地方的语言,形成当地的语言习惯,这一切都在正常的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发生着。
如果说孩子的第一声“爸爸,妈妈”是源于天性的话,那么,再往后的语言的掌握,却来自于自身的学习。
从“关注的事情”(更多是名词),“强烈的意愿”(更多是动词),发展到“直白的表达”(开始说句子),萌芽语言的第一个特点是:简洁。
孩子表达自己愿望的时候,是不会想用上那么多形容词的,更不会懂得拐弯抹角,他只会按照自己的需要,直接告诉你:“吃---饼干”,“去---花园”;孩子在分清自我和他人的区别之前,说话也是不会带有主语的,即便这样,说出来的话,他身边的人也是会理解的;他只在想强调自己的时候,会说上自己的名字:“妈妈喂---嘎嘎”;困了的时候,他会说“睡觉”;吃够了的时候,他会说“饱”;快乐的时候,他还会说“爽”,就那么简单。
因为他知道,说出这几个字,足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自己的目的了。
成人的思维具有跳跃性,而孩子,则根本就构不成连贯。在他们的头脑里,所经历的事件,都是“点”,这个“点”,是他们印象最深的,也可能是一个物品,也可能是一种感觉,还可能是一个画面。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足够数量的反复,他们的头脑里的“点”,是不会连成“线”的。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全部都是跳跃的,根据他们现有的经验,从一个点跳跃到另一个点,如果还有经验,就继续跳,没有经验了,就停在那个“点”上。
思维的跳跃性,表现在语言上,就是:随意。也是我悟出来的,萌芽语言的第二个特点:随意。
所谓随意,即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比如,在外面,嘎嘎看到空调的排风扇,会冒出一串字:扇---调---外---里---热---开---嗯。意思是说:这是电扇,空调的排风扇,这个在外面,空调在里面,天很热的时候开,嗯的意思是,我明白。排风扇和空调的位置,是我告诉过他的一件事,很热的时候开空调,也是我告诉过他的一件事,此时,他就把它们联系起来了。
比如,看到故事书里水中的鱼,他会冒出一串字:鱼---游泳---呛---哭---派。意识是说,鱼在游泳,我也游过泳,而且上次呛到水了,哭了,妈妈给我巧克力派吃,我就不哭了。
再比如,看见哥哥拿着船模的遥控器,想拿,往往还不等我解释,他自己就说:控控---哥哥---大---小---看。意思是说,遥控器是哥哥的,哥哥是大孩子,会玩儿,嘎嘎小,先看着哥哥玩儿。当然,这些事情都是以前分开讲过的,现在他记住了,在一件事上,把自己知道的都说了出来。
还有,他经常把水里的鱼说成“飞”,那是因为他想起了天上的鸟。
其实,鱼何尝不是在水里飞,鸟又何尝不是在空中游,飞和游,在孩子眼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联想的思维,随意的语言。一代文豪的作品,无外乎这两个突出的特点吧。
谁说不是呢?萌芽的语言,偏偏也起源于随意。
语言是用来表达的工具,而表达它的人是有情感的,所以,无论何时的语言,如果淡而无味,它的效果一定是不到位的。而萌芽的语言,却是最初用来表达意愿的,也是最原始,最自然的表达。加上他的特点之一,简洁,想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强烈的愿望,那么情感在里面,就充当着很重要的成分。
萌芽语言的第三个特点:饱含情感。
往往这样,孩子们看到什么喜欢的东西,不顾周围的环境,会马上大叫起来,因为那东西吸引着他,他表达着自己强烈的好奇。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哭着闹着是很伤心的,这里面的感情,是容不得掩藏的。嘎嘎对电门的热衷,从说话的声音就能判断出来的,无论什么时候看到电门,嘎嘎叫:“电门”,或者“门”,那声音,都比一般说话高好几个分贝,甚至都是拐着弯儿的说。如果有幸得到了让他开电器的机会,他兴致勃勃的样子,即便是最一般的字:“开!好!拜拜!等!关!”都是洋溢着快乐的感觉的,让我们“大人”无法不受到他的感染。这就是情感的力量。
情感,语言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起着强化、渲染语言的特点,和华丽的形容词、语法结构比起来,乃是更高层次的。
越萌芽的东西,往往越接近真实,越真实的东西,往往越接近自然。
一个普通的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说出的“话”有这样的特点:简洁、随意、饱含情感。
我们成人,希望不要丢失太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