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嘎嘎最爱说的一个词就是:等待。
起源于一小段有趣的对话。
爸爸给嘎嘎洗完澡,嘎嘎想让妈妈抱,妈妈手头有事情没有做完,就让嘎嘎“等待”。
嘎嘎当时就学着说:等待。
爸爸:嘎嘎再说一遍,等待。
嘎嘎:等待。
爸爸:嘎嘎再说一遍,等待。
嘎嘎:等待。
。。。
就这样说了五遍。
爸爸说:嘎嘎说到第十遍“等待”,妈妈就抱了。
嘎嘎:十。
都笑了。
小孩子想到什么,就希望马上做到,他们不懂得要过一会儿。
但最近却发现,嘎嘎越来越懂得等一会了,标志语言就是:等待。
想吃棍棍,要乖乖站在一边,等着妈妈从冰箱里拿出来,剥下皮才能吃到;
想吃饺饺,但是很热,可以吹吹,也可以先去玩会玩具,再过来就能吃到了;
想吃蛋糕,但要去蛋糕店买,要等待,一路上,我们可以说着好听的故事。。。
想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妈妈都会让嘎嘎说:“等待”,他也似乎明白了一点,等待的意义。
诸如此类,嘎嘎发现,好多好多的事情都需要等待,有的等的时间长一点,有的短些,但是,等待却是不可逾越的一个过程。
这就是小巫所提的“延迟满足”吧。(《和孩子划清界限》中自律四原则之一)
看过觉得,做家长的,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主动而非被动的去配合“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是不会懂得的。
但是对于慢慢长大的孩子,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会逐渐明白,我想要的东西不可能马上出现在我的面前,我需要等待,等待的过程,我可以乖乖的坐在一边,而对于成长中的他们,除非很短时间的等待能够忍耐,稍微长一点时间,他们是不可能做到乖乖等着的。所以,等待,实际上是需要他们主动的去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过程变得更容易,时间过得更快。
开始也许是“小等”,慢慢的,他们就会适应“大等”。他们就会渐渐明白,时间是自己的,快不快乐也是自己决定的,与其烦躁不安的纠结于等待的目标,不如让自己快乐的做其他事情,而心里想着等待的事情,那样,过程和结果都会有趣。
很小的时候,你可能热衷于等待你喜欢的棍棍儿;
大一点,你可能热衷于等待自己亲手制作的航模试行的那个时刻;
再大一点,你可能热衷于等待与自己的好友相聚的场面;
。。。
慢慢的,你会发现,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等待,它是由无数的大大小小的等待所组成,而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往往不在等待的目标,而在于等待的过程。
等待的过程,就是你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还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成熟了,你就会明白,等待,其实很美。
附图:我在等待。
(照片摄于:天津乐园)
钓鱼,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等待

而钓到的那个时刻,仅仅是一瞬间。

等待着旋转木马的时候,我可以看看外面的风景

当你吃到最喜欢的冰激淋和棒棒糖的时候,刚才等待的过程有多漫长,
对于你来讲,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吧。。。


一直说的带你到乐园玩儿,终于等到的今天,你开心的笑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