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读万卷书 | 
开启我们的快乐人生
 
何毓璇老师今年已经70岁了,和往年一样,他又来到北航免费给MBA学员上课。8天(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20多个学时,一路听下来,何老师讲课很辛苦,我们听课也不轻松。但这却是一门让心灵快乐的课程,是一个快乐的智者在向我们传授如何开启快乐人生的课程。
在8天的时间里,何老师讲了很多工商业的知识、他在全世界遇到的好玩的事情以及待人处世的很多道理。但他在最后一天课程的结语中讲到的一席话,我认为是精华所在,实在精妙绝伦。
以下是这段话的摘录,括号部分是我加上注解的。因为完全靠记忆整理,有不全的地方,欢迎各位同学补充。
 
人的一生,通常有四种力量在驱动我们。
第一种:Need for Love(希望被爱)
这种驱动力伴随我们一生,刚生下来在母亲怀里吃奶的时候,母亲说乖孩子,我们会很高兴,母亲一皱眉,我们就不高兴了。何老师说他现在每当孙子跑到面前说,公公,I love you. 他马上就软掉了。
(6月12日的《新京报》有一则新闻《干儿“借”干妈375万后失踪》,副标题是《重庆一富婆认下百余干儿,借钱干儿为其最爱》。就是这种驱动力的一个很好注解。我们渴望被爱,我们被爱后会感觉到幸福、温暖,因此会驱动我们愿意为给我们带来幸福、温暖的人做任何事情。)
第二种:是非观
当我们长大一些,我们就开始逐渐形成是非观,这种是非观驱动我们去做事。何老师说他的小孙女在屋里玩,想去碰电源插座的时候会停下来,回头看看爷爷,这时候爷爷脸色一沉摇摇头,她就知道这件事情不能做,是错的。汪精卫当了汉奸,但是汪精卫自己觉得如果他不做汉奸,就会白白死好几百万人,他当了汉奸,就保住了这些人的命,所以他自己觉得是对的,他就这么去做了。
是非观,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个人的学识、经历、思想有很大关系。
(从古到今,“明辨是非”都是中国人追求并且信服的一个目标。围绕明辨是非这个问题,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大抵分为如何才能做到明辨是非类,例如《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朱熹说“格物致知”;还有怎样才算明辨是非类,如明辨是非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到达那个层面的人都是怎样的,都是怎么想的。遗憾的是,这些人基本都是古人,而且历史证明明辨是非的人基本都是大英雄。他们怎么想的?去看传记吧。)
第三种:竞争
当我们再长大一些,驱动我们去做事往往不是需要被爱,也不是是非观,而是为了竞争。因为竞争,所以竞争。
(精妙!为了生存、为了往上爬、为了当官、为了地位,为了... 在这些场合,没有什么爱不爱,没有什么对与错,适者生存。大自然的这种驱动力在驱动我们。)
第四种:成果
当到了晚年的时候,人往往会回顾这辈子应该有点成果。建筑师会想要留下最高的或者最好的建筑,音乐家会要留下美好的音乐,或有人会想要留下一两本著作。然而,很多人把金钱当成了成果,人生的成果就是赚了多少多少钱,就非常悲哀。
(这辈子就这么走了,世间留不下某人活着的任何印记,很快就被这个世界给遗忘了,就像从来没有来这世间走过一回似的,这是很多人晚年做事情的很大的驱动力。留下亿万身家,是最悲哀的,不仅死不带去,而且遗祸子孙。)
 
大部分的人毕生都被这四种驱动力所驱动。只有极少数的人,还有第五种驱动力。
有这种驱动力的人,他想的是我能为国家、社会、他人做点什么?我们或可称这为使命感或者责任感。
有这种驱动力的人,人生才是终极快乐的。
这是因为,当我们被前四种驱动力所驱动的时候,我们看重的是“果”,所以我们患得患失。我们希望最后得到一个红红的大苹果,结果得到一个小小的绿果子,我们就会很不高兴。
但如果我们是被第五种驱动力驱动时,我们看重的是“因”,我们的生活就充满发自内心的快乐。
 
 
 
后记:经过8天的学习,知行合一是我对何老师最敬仰之处。照片是课程结束最后一天手机照的。Miles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