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家 华子/文
爱是什么?弗洛伊德认为爱只是一种依附关系,而不是什么情感。我们都拥有依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置身于爱之中的人"。在所有的爱上都深深地留有爱的主角的烙印。要最透彻地认识一个人,我们就应该研究他所有的爱和他所有的依附关系。而理解具体的依附关系或爱的最佳途径就是研究他从前的依附关系或爱的本质。
绝大多数人都承认他们与自己的父母有着非同寻常的依附关系。若想与那些在我们婴儿和儿童时期照顾过我们的人断绝依附关系确实不大现实,尽管那种关系带来的可能仅仅是消极的影响,而且现在回想起来其感觉也并非总是那么的甜美和容易接受。但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了它们仍然是依附关系,而且是非常强烈的依附关系。它们会以各种微妙的方式存留于我们的心中,并影响着我们未来的生活。
尽管婴儿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成为人类大家庭的一员,但他身上表现出了更多动物性特征。他与大自然中的小猫小狗一样未加任何调教,浑然无知,而且它比绝大多数小动物更加需要他人的照料。他让人费神,并且动辄易怒。除了身体方面的感觉,即不适,舒适,痛苦或愉悦之外,他对外部世界几乎一无所知。
弗洛伊德认为,通过获取这些简单的满足,孩子学会了识别自己身体中的某些部位,即那些赋予他快乐与满足的部位。随后,他不断地,越来越多地使用那些部位。他发展了对它们的依附关系。
由于饮食消除了饥饿带来的痛苦并进而赋予了他快乐,婴儿很快便喜爱上不停地使用他的嘴,因为他是满足感的源泉。他喜爱食物本身,喜爱喂他的那只手,以及拥有那只手的他的母亲。她的声音,她的抚摸,她存在的每一个方面以及与他的接触都化为他的满足感的一部分或切实的保障。因此我们看到,正是通过身体,人类开始学会了爱。我们看到了爱的最简单,最原始的形式,看到了爱的新生的状态。
爱的故事
英国作家劳伦斯以极为敏感的笔触在《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中描述了这种依附关系的演化史。这部有很大自传色彩的小说既颇具文学价值,也是对弗洛伊德所称的俄底浦斯情结,即男孩恋母情结的研究。
男孩保罗出生时,他的父母已经年过中年了。他们因相互抱怨而饱尝苦涩。保罗的父亲是个矿工,终日酗酒,性情冷酷,很少流露出一丝爱意。保罗的孤独的母亲因此把曾经奉献给丈夫的全部的爱和关切都投注到孩子的身上。保罗从小体弱多病,因此,她更有理由用自己的爱来呵护他。对保罗来说,母亲就是他生命的一切。他对她的依附关系是彻底的。
保罗在长到该找女朋友的时候遇到了米里亚姆。米里亚姆生长于一个男人主宰的家庭中。只因为她是个女孩,不能与他们一同下矿井劳动,她的兄弟们便认为米里毫无用处。因此,她渴望着爱,无穷无尽的爱。对于她,爱就是完全的占有。
保罗自出生之日起就被人占有。此时,他仍被自己的母亲占有着。他无法脱身,投身到另一个要占有他,吞噬他的爱之中。在生活的那一刻,那是唯一让他痴迷的爱,但他又无法维系这种依附关系。他对自己母亲的依赖和对米里的爱发生了冲突。这使得他充满了负罪感,无法忍受。因此,在短暂的交往后他离开了她。
在找寻工作的城市里,保罗遇到了克拉拉。这时,他的母亲已经去世,而保罗心中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在克拉拉,一个年长于保罗并更有生活经验的人眼中,保罗是一个逗人喜爱的,未被溺爱坏的大男孩。在保罗心中,克拉拉更像个母亲,是个可以重新体验与自己母亲的那种依附关系的人。但是,这种爱也有暇疵,因为克拉拉不是他的母亲。如果是的话,保罗就不会以男人的方式来爱她。
在小说结尾处,保罗徘徊于乡村之中。他不能断下决心,是悄然离去还是回归城市,回归生活。这种内心的冲突几乎让他无法忍受。他早年形成的对母亲恒久的依附关系让他绝望般地需要她或一个能代替她的女人,但他与另一个女人应该建立起另一种关系。他自己也希望是不同的关系。
这些依附关系与欲望显然使保罗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中。当然,劳伦斯本人是回归到生活之中,并在艺术家的杰出才华帮助下正视了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