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蒙启

(2012-08-13 12:54:05)
标签:

启蒙

卷首语

老派

朱晓

文化

分类: 卷首语

 

启蒙,是积功德的事情。可是,功德簿上该怎么记呢?

首先,这是谁的功德?由谁来启蒙呢?谁有资格来启蒙呢?从逻辑上讲,主张启蒙、致力于启蒙的人,总应该不“蒙”的吧。

其次,这功德惠及了谁?启谁的“蒙”呢?被启蒙的人,万一蒙到了并不自认为“蒙”的程度,他会不会接受有识之士的善意呢?

于是,“蒙”的界定,就成了关键。什么是“蒙”?根据《辞源》,“蒙”的第三义是“幼稚”、第四义是“阴暗”“暗昧”,唐代孔颖达注《左传》说“蒙谓闇昧也,幼童于事多闇昧,是以谓之童蒙焉。”原来,“蒙”是特指小孩子的,后来也用来指成年人——从前的“子民”——大家都是成年人,用什么标准来区分谁“蒙”、谁“不蒙”呢?或者说用谁的标准来界定“蒙”呢?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蒙”与“不蒙”的标准也会形形色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人人各自以为自己高明,总说他人蒙昏。“蒙”都分说不清,还谈何“启”——“蒙”?

我的这些疑惑,可以算是关于“启蒙”的“蒙”吧,这样的“蒙”又该如何启呢?四五十年前流传过一句来头特大的绕口令,“革革过命的命”。革命当然是暴风骤雨似的,说得温和一点,在思想上,“革革过命的命”不就是“启启过蒙的蒙”吗?这倒也是启蒙的题中之义,否则启蒙就会有盲区,正如革命反倒滋生了特权一样。

启发,启发,启蒙就是发蒙,发蒙算是启蒙的初级阶段吧。《辞源》解释“发蒙”的第一义是:启发蒙昧。出处是《易经》里的“蒙卦”:“初六发蒙,利用刑人。”《辞源》说,后来称儿童开始入学为发蒙。历来有蒙学,即“启蒙之学”,传统的蒙学经典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物蒙求》、《治家格言》、《家诫要言》、《重订增广贤文》、《心相编》、《小儿语》、《续小儿语》、《女儿经》、《女小儿语》、《弟子职》、《千家诗》、《神童诗》、《续神童诗》、《幼学琼林》、《笠翁对韵》、《龙文鞭影》、《兔园策》等等等等,涉及中国古代有关文史哲经、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名物典故、风俗人情、礼仪道德等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启蒙之学的经典这么壮观,发蒙应该是卓有成效的吧?可惜不是。发蒙发了两千多年,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从小就发蒙,成年之后呢,到如今还亟待启蒙,发蒙的成效可以想见!用跟发蒙一样的思维模式去启蒙,启蒙的成效也不容乐观。

启蒙和发蒙的思维模式,背景是纸媒文化,信息的流动和反馈,都受到时空的局限,时间差和地区差造成了启蒙的空间。最初,世界笼罩着“蒙”,因为“歪江湖,正道理”或者“礼失而求诸野”,擦出了启蒙的火花,积星星之火,各种“蒙”的黑暗渐渐退去,出书、办学、办报办刊、写文章、演讲……各个方面的启蒙日积月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现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了数字化时代,信息的流动、反馈和互动,凭借着互联网,瞬间同步。世界没有中心,也无所谓边缘。时势的变化,远远快于“蒙”与“不蒙”的判定,也远远快于传统的启蒙方法。

“启蒙”已渐成历史。数字化时代,来不及去揭示“蒙”然后再去“启蒙”,亟待解决的是麦克卢汉所说的“人的身份危机”。先不要目中无人,不要一眼只看见“蒙”,要尊重个人的存在,尊重个人的权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论语·雍也》中孔子启发子贡的话,在今天还有其现实意义,反之亦然。目中有人的人,心中必然有我,谨守我的权利的义务,行有余力的时候看顾周围人的权利义务,不容人我的权利遭受践踏,由这样的人和这样的我共处的社会,即使没有经过这样那样的“启蒙”,也会像启过蒙的社会一样。

《孟子·尽心下》记载了孟子说的一句话“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意思是说:贤明的人先让自己彻底明白,再教别人明白;现在的人自己还糊里糊涂却去教别人明白。别人不明白,就是“蒙”;自己糊里糊涂,也是“蒙”;教人明白,当然是“启”。贤者启蒙,今人蒙启,孟子的毛病,就是不积口德啊,难怪朱元璋不喜欢他。

                                                                朱 

                                                          2012年4月1日于长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