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读《藤野先生》

(2011-02-16 16:48:16)
标签:

藤野先生

杂谈

                       朱正/文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本回忆文集。这里的十篇文章最初在《莽原》半月刊陆续发表的时候,总题目是“旧事重提”。出书的时候用《朝花夕拾》做书名,华瞻一些也含蓄一些了,意思还是一样的。

 

    这一组回忆文章,从幼小的童年写起,一直写到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他到教育部任职为止。大体上同现在保存下来的日记(1912年5月5日开始)相衔接。现在人们要看鲁迅本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直接记述,后面这二十多年可以看日记,前面这三十来年主要就得看这本《朝花夕拾》了。

 

    《藤野先生》是《朝花夕拾》的第九篇。写的是从1904年到1906年他在仙台学医的这一段。就是在这里,鲁迅定下了以文学为终身事业的决心。这两年在他一生中可说是一个关键。

 

    1904年4月30日,鲁迅在东北弘文学院结业,5月,他就打点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入学的事了。仙台,现在是人口超过百万的日本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了。可是那时,还不到十万人口,还是一个颇为偏僻的小城镇。鲁迅为什么要到远离东京的小城镇去呢?本篇一开头,作者说了,这是因为他对东京留学生界的一些现象很有一点反感。他在这些人中间生活了两年,看到好些事情他都很不以为然,像这篇里说的咚咚咚的学跳舞,还有在另一篇文章里说的关起门来燉牛肉吃(见《华盖集续编·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就都是。“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于是,他就到仙台来了。至于为什么选择了医学呢?这篇文章里没有作出说明。在这以前写的《呐喊·自序》里,却是说明白了的:

 

    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这些是在三年前出版的《呐喊》中已经发表过的了,现在没有必要“重提”。再说,在这一系列回忆文中间,前面已经有了一篇《父亲的病》,详细记述了他父亲被庸医所误的情形,本篇就更不必说这些了。

 

    本篇记下了作者初到仙台入学时候受到优待的情形:“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事,他在当时写给好朋友蒋抑卮的信中也说到了:

 

    同校相处尚善,校中待遇不劣不优。惟往纳学费,则拒不受,彼既不收,我亦不逊。至晚即化为金时计,入我怀中,计亦良得也。(1904年10月8日,这是现在保存下来了的鲁迅最早的书信。)

 

 

    他告诉蒋抑卮,他把学校不收的这笔钱当天就去买了一只怀表。

 

    比起不收学费、关心食宿这些重要得多的,使他终身难忘的,是教授解剖学的藤野先生对他的态度。文章里写了一些具体的事例,都很感人。在鲁迅去世之后,藤野先生发表了一篇《谨忆周树人君》,说了当时他是怎样想的:

 

    我担任的是人体解剖学,他在教室里十分认真地记着笔记,总之在入学时好像不大能充分的说日本话,听讲也不大理解,好像用功得非常吃力。

 

    于是我授课完了就留着给周君看笔记,改正添补他听错了的错处。在异国的天空,东京那里也有很多的同胞留学生,但在仙台,前面已说过只是周君一人,所以想来谅很寂寞,但也并没有怎么寂寞的样子,在听讲义的时候是非常努力的。

 

    对一个有语言障碍的外国留学生作一点个别的帮助,在藤野先生看来,是老师的职责。在鲁迅,却是深受感动了。他对老师的作为,作了这样的“总评”: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可是,就是藤野先生给鲁迅改正笔记中的错处这事,竟引起一些日本同学的猜忌了。他们毫无根据地怀疑,说上年解剖学考试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鲁迅的讲义上做了记号,他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这些人借故检查了鲁迅的讲义,还写匿名信攻击他,第一句就是“你改悔罢!”这事给了他很大的刺激。

 

    现在人们可以看到鲁迅1905年春季升学考试的分数单:

 

解剖    59.3

组织    72.7

生理    63.3

伦理    83

德文    60

物理    60

化学    60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藤野先生在前边所引的文章里,说他对这个学生成绩的印象,“记得是不大好的一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科的考试成绩中,唯一没有及格(达到60分)的,正是藤野先生担任的解剖学!可见这些人的攻击完全与事实不符。鲁迅恨恨地说:“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鲁迅在仙台求学两年之后,终于决心放弃医学改为从事文艺运动了。这不可能是顷刻之间作出的决定。几年之间,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文学史、作家传,对文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这几年间他又在思考中国的国民性问题,他感觉到了文学在改造国民性即启蒙方面的作用,也感觉到了自己的气质和才智更适宜于文学一些。这种种考虑都归结到他对今后人生道路的选择。一些趾高气扬的日本同学对他的态度,可能也是不愿再留在这里的一个因素。在这反复不断的比较、考虑、犹豫之中,一件偶然的事情促使他下了最后的决心。这就是他看到了一张日俄战争中的幻灯片:日军处死一名给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这事,在《呐喊·自序》中也说到了:

 

    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作者这两回说的有一点微小的不同,就是在说到日军处死这个中国人的时候,一篇说的是“要枪毙了”,而另一篇说的却是“砍下头颅来示众”。在《鲁迅与仙台》一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的第27页上有这张图片。画片上正是刽子手挥刀向跪着的死囚砍去。可见《呐喊·自序》中说的是对的。

 

    在文章里,学生向老师告别,老师赠送“惜别”的照片,以及别后学生长时间里的深深的怀念,都写得极其动人,不必细说。

 

    在《鲁迅与仙台》这本书里,收了日本著名学者丸山昇教授著《鲁迅与那个时代》一文。其中有些与这一篇有关的材料,下面且摘引两处:

 

    他(鲁迅)的作品的译文被送到岩波文库时,关于作品的选定,鲁迅对来跟他商量的译者增田涉说,一切都委托你,但只有《藤野先生》这一篇,希望能收进去。(第24-26页)

 

    大约他是希望藤野先生能看到这篇。可惜的是藤野是在鲁迅去世之后才看到它。

 

    另一处是讲藤野先生的晚景: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于1912年成为东北帝国大学医学专业,1915年成为东北帝国大学医学系。藤野先生因学历是爱知医学校毕业,当医学系教授的资格不够而辞职,于1916年离开仙台。这应该说是在日本医学以及医疗制度近代化的夹缝中产生的牺牲者。藤野先生在东京的一家医院工作了一年多,之后于1917年秋季,回到了故乡福井县本庄村下番。1917年里香夫人去世,1918年与文夫人再婚,搬到文夫人娘家所在的三国町并开业。晚年在三国町安家,在本庄村中番开设诊疗所,一直从事诊疗工作。(第26页)

 

    尽管他因为学历不够,没有能在医专改为大学的时候留任,但他教出了鲁迅这个学生,也就不愧为一代名师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哭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