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材料作文“华人、英国父亲,孩子,一把伞”例文

(2017-03-06 22:20:29)
标签:

父亲、伞、孩子、材料

例文

分类: 作文教学

材料作文华人、英国父亲,孩子,一把伞例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前些日子,一张纽约街头的父子背影照在网上被疯狂转发,图中华人父亲的头发和衬衫均被雨水淋湿,但他依然将唯一的伞遮在背着书包行走的儿子头上。随后也有人在网上晒出了另一张英国父亲在雨中牵着女儿,只为自己打伞的背影照,并表示“小女孩也挺开心的”。两张照片中两位父亲截然不同的做法引发了无数网友和亲子专家们的热烈讨论。

对于上述两位父亲的做法,你怎么看?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愿你适应“雨天”

高三(2)班  何邦冠

    孩子,父母不可能伴随你一生陪在你左右,我希望在所有不是晴天的日子里,你都可以自强自立。

    不给你打伞,不是我不关爱你。如果有再多次雨天的机会,我还是会为自己打伞,因为,没有人会一直庇护你,给你铺平你所行走的道路。一个人,想要走得快的话,需要自己上路,倘若我给予了你雨伞,陪伴你,那么我终将会成为你的一颗绊脚石,哪怕我曾经用自己为你铺路。恶劣的天气你无法避免,你必须咬着牙前行,我知道这每一步的行走都很困难。生活也是一样,不如意的事说来就来,如同天有不测风云,在面对各种困难时,希望你能适应,不会被其击垮。

    不给你打伞,不是我太过残忍。请你认真想一想,一味地保护你,难道你不怕自己成为一朵只能待在温室里的花儿吗?它们被安置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在这种适宜的条件下,它们可以成功绽放。但是,它们并不会茁壮,因为没有经过气候的考验,即使再美,也美得有些不自然,一旦温室不温,花自落,叶自枯,对于逆境,完全没有抵抗力。我不希望你如同它们一般,所以,请原谅我的残忍,这或许对你来说才是真正的帮助,你需要适应各种不顺。

    不给你打伞,不是我不负责任。责任不是义务,义务要求我照顾你,抚养你成长,但是责任不一样,我需要对你的人生负责,以至于不能在“雨天”给你撑伞,培养你的自强与自立,就是我的责任。为对你的人生负责,我不会去给予你过多的帮助。你可知道,当你悬在悬崖边上时,有人向你伸出手,是为了救你,还是为了让你松手,无形地将你推往万丈深渊?一个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一点风风雨雨足以打散你的人生!所以,我的责任难免会让你感到不适,这需要你去适应,适应你认为的不适。世上一些动物,它们也懂得让自己的孩子自强自立的道理。鹰崽子,待到羽翼丰满时,老鹰会把它们抓起来飞到高空,然后松开双爪,让它们在下落的惊慌中学会振翅而飞。

    时间留不住我,钟摆不会停,我不能永远给你庇护,待你羽翼丰满,请学会振翅而飞,适应一系列变化莫测的“雨天”,承受所谓的摧残。

 

保护伞,自己撑的才是最好的

高三(2)班  林晓丹

华人父亲为儿子撑伞而自己淋雨,英国父亲让女儿淋雨自己却撑着伞。也许有人会说英国父亲不称职,哪有这样当爹的。但我认为,不为子女撑伞,是一种比撑伞更深沉的爱。

在英美教育中,孩子从小就会被叫上街头擦鞋,叫去院子除草,靠自己的努力一点点赚钱,体会人间疾苦,生活不易。在中国呢?只要不是父母思想较开放或家中贫困,基本上孩子在家只是帮忙做点家务,然后就瘫在床上或椅子上当小皇帝。问家长,英美父母可能会说,他们要让孩子自食其力。中国父母可能会说,我的孩子还小,他不懂怎么赚钱……同样是十几岁的孩子,人家的孩子已经可以赚零花钱了,而我们的孩子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深思之后,反而会有种耽误了孩子的感觉。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不收童工。确实如此,但这不代表不能锻炼。十几岁的孩子渴望自由,希望有人明白他的“叛逆”,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在这段叛逆期内,父母不能了解自家孩子的思想,不改变教育方式,只是一味的让孩子待在家里。这保护伞,在孩子眼中,可能就是一张阻碍他追求自由,追求所爱,追求成长的大网。生活中保护过度的例子多得很,大学生打电话给老家妈妈,只因不会套被套,“神童”读博士时,仍需妈妈每天喂饭……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吗?不希望就把手放开,把伞收起,让它飞,让他明白,生活中不仅有家中的温饱,还有世事的艰难。

面对世事的艰难和人生的风雨,谁都不可能永远躲在父母的伞下,因为这把伞终有一天会倒下。我们既不能像富二代一样,继续撑父母留下的伞,也不可能找到另一把像父母的伞一样永远保护我们的伞。因此,我们就要学会为自己,为家人撑起一把足够大的伞。但如果我们不从伞下出来,就永远不知道雨有多大,不知道该怎么撑伞。与其等到伞倒了,你才梦醒,不如在那之前,把你推到雨中,教你撑伞。

    龙应台要求她的孩子读书,是希望他可以在人生中有更多选择的权利。父母不为我们撑永远的伞,是希望我们能在生活这场雨中为自己撑起一把真正的保护伞。

 

不同的做法,相同的爱

高三(2)班  杨丛瑞

这两位父亲的做法看似截然不同,但其实都是如山的父爱啊!

默默给予,不求回报,如湖水般深沉的父爱。照片中的华人父亲将伞让给自己的孩子,任由雨水打湿自己。这是直接明了的父爱,也是能让人感动不已的父爱。这位华人父亲在大雨中给孩子让出的,不只是一把伞,更是他将为手边的孩子献上一生、献上一切的决心。我想,当时纽约雨水绵绵的街头,一定晴光万丈吧!这晴光,是一位父亲默默付出,与雨水反应释放出来的光与热啊。雨水打湿的衣服下,是赤裸裸的父爱,如深潭一般,将雨水惊起的波澜留在水面,湖里的小鱼儿不会感受到一丝涟漪,它会在湖水的保护下安然游动。这便是如湖水般深沉的父爱。

 执策鞭挞,诲子不倦,如激浪般严厉的父爱。照片中英国父亲将伞留给自己,让女儿留在雨中。这位父亲的做法看似冷酷无情,甚至让人不禁大呼,这一定不是亲生的;然而,这实则是一种深层次的父爱。英国属于海洋气候,常年下雨,因此,英国人都以带伞为习惯。图中的女孩可能忘记了带伞,父亲的行为就是在告诉女儿:没有人会在下雨的时候为你遮雨,想遮雨只能靠你自己,没有人会为你的过失买单。这算是给女儿上了一堂社会课,让“不依赖”的种子深埋在女儿的心中,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令人感动的做法呢?这位父亲拿开的是伞,给予的是女儿一次人生的洗礼,想必这也是女儿会开心的原因了吧。这位父亲的爱如激浪一般,冲击、拍打、磨砺着水里的石块,石块在激浪猛烈的攻势下,不断强化,直到坚不可摧,等到石块强大后便默默东去。这便是如激浪般严厉的父爱。

 父爱如山,只是山各有不同。世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山,每一座都各有不同,有陡峭的,有平缓的,父爱也是如此。感受父爱的过程就像是登山,不同的山爬起来有不同的感觉,但每个人在爬山的过程中总能有所收获,不断成长,直到有天走到了山的尽头,回眼望去,满满的都是不舍和感动。这便是如山的父爱。

    照片中的两个孩子,各会在湖水、激浪中茁壮地成长起来的吧!

 

爱不是庇护伞

高三(5)班  王娇娇

    风雨之中,你是愿意为我遮风挡雨,还是与我一起携手同行?是愿意让我在庇护伞下长大,还是直面风雨成长?

    同是下雨天,华人父亲选择把伞让给儿子;英国父亲选择自己撑伞,不顾女儿是否淋湿。对于这两个父亲的不同做法,我更认同英国父亲的所为。

    爱不是庇护伞,是让你明白即使在风雨中也要勇往直前。所谓中国式的疼爱,是把孩子当成宝,捧在手心里倍加怜惜,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都给他,恨不得帮他解决种种困难。虽然这种爱体现了父母对孩子倍加关怀,但很明显,这种爱是畸形的。会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失以及一遇到困难就会“被挫败”。真正的爱,不是庇护伞,是让你即使在风雨中也要勇往直前,锻炼自己,磨炼自己的意志。况且人生中的“大风大雨”那么多,这一场小雨又算什么呢?

    爱不是庇护伞,是愿意在风雨中与你携手同行。陪伴是爱最深切的表达方式。“下雨时我不会给你撑伞,但我会牵着你的手在风雨中前行,让你知道我在你身旁”。我们常说“家是最好的避风港”,意思不是单指在“房子”里能够躲避风雨,而更多的含义是指在“家”里有家人的陪伴,就算面对风雨,也不会独自心慌茫然不知所措。真正的爱,是你在我身旁,我觉得心安,而不是你为我撑伞,让我不受伤。

    爱不是庇护伞,是了解你的喜怒哀乐。“你用伞庇护了我,看不见我脸上的表情是‘晴’还是‘阴’,你没有用伞庇护我,看到了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无论是开心还是难过,你都了然于心”。“庇护伞虽然保护了我,但也隔开了我们的距离,让我们的心分属两地,你在天涯,我在海角。”真正的爱,不是庇护伞,是能够被理解。理解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对方觉得开心时自己也会高兴,在对方难过时自己会沮丧

爱是教会你在风雨中要学会勇往直前,是与你携手在风雨中前行,是陪伴,是懂得你的喜怒哀乐,同你欢喜同你悲伤。

 

爱,不只有一种方式

高三5  郑倩宜

   华人父亲与英国父亲的做法孰对孰错,是不能简单下定论的。要知道,爱孩子,并不只有一种方式。

中国人讲求家庭和谐,父慈子孝,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但这不是说西方家庭就不和睦了,只不过受文化差异影响,双方观念不同罢了。

中国的父母认为,孩子太小,需要父母爱护。是以,照片中的华人父亲才会将唯一的雨伞撑在儿子头上。我们不能否认华人父亲此举措中对儿子的爱,也不能否认孩子确实太小,有可能因淋了雨生病。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中国式爱护”有发展为溺爱的可能。孩子心安理得地待在父母的保护伞下,会不会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呢?孩子总是被父母保护着,能否学会独立自主呢?这是每个“中国式爱护”型父母应该思考的问题。

而西方的父母则认为,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和中国孩子不同。他们的零花钱需要付出劳动才能换取,甚至打破了玻璃父母可以替他们支付赔偿金,但等孩子能够偿还这笔费用时,他们仍需将这笔钱还给父母……他们不会认为父母给予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反观国内有些孩子,一旦父母没有事事亲为,没有回应他们的要求,他们便大发脾气甚至哭闹。而另一张照片中的小女孩,就显得独立得多。如果只是适当的锻炼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教育之法,但我们切忌缺失了应该给予孩子的爱护。

爱孩子,当然不只是这两种方式。若我是照片中孩子的父母,我会抱着孩子,让孩子撑伞,这样两人都可避免淋成落汤鸡,又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我会抱着他,跨过他目前尚且不能跨过的障碍,我会教会他世间冷暖。教会他如何在世间独立生存。我不会让他成长为温室里的花朵,我也不会让他缺失应有的爱护。

人世间的爱远不止以上三种方式,然无论如何爱孩子,终归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爱的方式不能简单说对错,是要放在特定环境下才能评说一二的。无论如何去爱孩子,其主要目的都是想让孩子健康成长。正因如此,不管以何种方式去爱孩子,都应做到有度爱之。

爱不只有一种方式,也没有谁对谁错。只要爱之有度,爱之有方便可以了。

 

爱得及时

高三(5)班 陈烔

    雨天,两位父亲,两种不同的撑伞方式,折射出两种不同的关爱。相比牵着女儿却独自撑伞的英国爸爸,淋湿自己也不愿让儿子着凉的华人父亲更让我感动。

爱有那么多个层次,最基本的层次是对一个人身体的关爱。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人父亲显然比英国爸爸做得更好。更不用说关爱的对象是孩子了。较之成年人,儿童的身体更为脆弱,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因为一件看似无足轻重的事情而受伤,即使是一场在成年人眼里无关紧要的雨。只有做到对孩子身体的关怀和保护这一最基本的要求,才有资格去谈对孩子更高层次的爱与呵护。在父爱的最基本标准上,英国爸爸就已经输给了华人父亲。

或许有人会反驳:“你难道不知道这是英国爸爸教育孩子学会独立的方式吗?”抱有此种想法的人,完全颠倒了事情的主次顺序。没有一副好的身体,谈何教育独立?没有独立健康的身体作为骨架,再强大、再独立的灵魂也难以被支撑。独自撑伞的英国爸爸看似形式着教育使命,实则是以教育的纱布蒙遮了基本关爱的行为。若想教导孩子独立,为什么不在家里的安全环境下进行,而偏偏选择在下雨的街头特立独行?

如今社会,许许多多家庭都是“英国爸爸”,自以为用特殊的方式让孩子感知道理,实际上却很容易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教育方式要视年龄而定。孩子只是孩子,他们只明白直接的言语和浅显的道理,哪里会像做阅读理解一般去揣测成年人们拐弯抹角的用意?“小女孩看似很开心”,这就能表明她体会到了英国爸爸的用意了吗?别用成年人的眼光为自己自欺欺人的想法找理由了,她只是觉得在雨中和父亲行走很有趣罢了。小孩不懂这种有趣背后隐藏的危险,难道大人也不明白吗?下雨天就是应该遮伞,花枯蔫了就是应该浇水。爱也如此,在什么时候就应该给予什么样的爱。

不要等到花凋谢了才想起来应该早点给它浇水,不要等到孩子生病了才意识到下雨时应该给他撑伞,而不是借着自认为的教育契机去教导他独立。华人父亲那淋湿的背影里包含的是实实在在的爱。——“因为我爱你,所以为你遮风挡雨。”小孩明白的是“下雨时爸爸把伞让给我撑”,而不是“他让我淋雨是为了让我学会独立”。恐怕那些“被淋雨”的小孩回到家里,只会抱着发冷的身体埋怨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不爱自己。

爱得迟迟,不如爱得及时。

成长在真实里

高三(5)班 谢慧莹

人的一生很漫长,而成长历程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一段时光。成长之路各有不同,有人在父母创造的温室里做不谙世事的花朵,有人家庭不睦,独自承受烈日狂风,而我则希望父母像一棵树,陪伴我共历风雨,同沐煦阳。

人生像一列驶向远方的列车,每一个站点都有人换乘,没有人能陪你走到最后。有的父母为孩子倾尽全力打造了最舒适的成长环境,但他们的保护能陪伴孩子一生吗?

本质上,人是孤独的,生来如此,离去亦是。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完整的人生。孩子和父母被亲缘所联系,人们会和父母走过成长的那段时光。那么,在父母创造的舒适环境中的孩子,享受着最优渥的物质条件、平稳和谐的感情生活,就像温室中的花朵,被一层隐形的保护罩与外界隔离。透过保护罩,他们所看到的世界是美好的、绚丽的,感受不到真实世界里的风和雨,烈日和寒风。这种添加了滤镜后的视觉效果会带来错觉,让他们错认为人的一生都处于美好之中。但正是这种错误认知,会使人在踏入真实社会时怯懦和不成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在真实的花园里无法存活。

既然父母的过度保护反成危害,那是否就全然不要保护了呢?

人的一生孤独,但灵魂却需要陪伴。父母作为与孩子最亲近的人,在成长阶段,应该牵着孩子的手,一步步引导他们,走在人生的路途上。但却不能像一把全然倾斜的伞,为他们遮蔽风雨。要让他们活在真实的世界,看到世界的真实面貌。只有父母的陪伴和引领,才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关爱,成为一个心中充满善意的人;只有让他们活于真实,才能让他们拥有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和勇气。

成长历程对人的品格塑造影响巨大,我认为陪伴是关爱,真实的成长才是最好的成长环境和方式。

温室里的花朵呈现不出最美的面貌,唯有历经真实风雨的洗礼,感受真正阳光的触抚,花朵才能散发出最迷人的芳香。

 

让爱传递

高三(5)班  杨海灵

一位是把伞让给自己儿子的华人父亲,一位是自己撑伞的英国父亲。一把伞用不同方式演绎了两代人亲情的传承、传递。两位父亲的做法都体现了对后辈的关爱,无需指责任何一方。

首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是由中西文化差异所决定的。东方宗庙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影响了几百代人,照顾幼者是天经地义的事,甚至家族里所有人都会为幼者做出或多或少的牺牲,所以一般来说,年龄越小,承受的长辈的关爱就会越多。在《平凡的世界》中,兰香承受着孙玉厚给予少安,再由少安给予少平,最后是少平传递给自己的关爱。

然而,这种让人类繁衍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亲情近乎单向性的传递,在西方文化中却不显于表面。英国父亲是想通过此举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负责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促其成长的目的。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其学会自我成长,是西方文化中表达爱的特殊方式,所以这种做法在中国人眼中会显得难以接受,但这恰好又体现了西方文化中注重亲子之间平等关系的特点。把孩子视为与自己具有同等地位的能给予别人关爱权利的人,是对孩子行为的肯定。孩子从父亲这儿可以学到“即使自己仍年幼,但微不足道的力量却也能帮助他人”的道理,这为他们培养乐于助人积极奉献的品格有巨大促进作用。

中国父亲在这一点上,则是言传身教地使孩子学会待人处事的方式。家庭教育是最好的启蒙,他为孩子在对待幼者方面起了很好的典范作用。

由此看来,两位父亲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让爱在两代人之间传递,靠的不仅是谆谆教诲,更要有身体力行的潜移默化。两位父亲采取不同方式,最终都达到各自的教育目的。不过,在培养孩子自信心方面,英国父亲貌似略胜一筹。所以对孩子不仅要给予品格上的塑造,更要与自我意识的培养并重。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与爱的传承通过《三字经》在古代的中国家喻户晓。中国当代的教育与爱的传承,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又要从西方的教育中看到自己的差异与不足,进而予以弥补,让爱在泱泱华夏中千古流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