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华人、英国父亲,孩子,一把伞”例文
(2017-03-06 22:20:29)
标签:
父亲、伞、孩子、材料例文 |
分类: 作文教学 |
材料作文“华人、英国父亲,孩子,一把伞”例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对于上述两位父亲的做法,你怎么看?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愿你适应“雨天”
高三(2)班
保护伞,自己撑的才是最好的
高三(2)班
华人父亲为儿子撑伞而自己淋雨,英国父亲让女儿淋雨自己却撑着伞。也许有人会说英国父亲不称职,哪有这样当爹的。但我认为,不为子女撑伞,是一种比撑伞更深沉的爱。
在英美教育中,孩子从小就会被叫上街头擦鞋,叫去院子除草,靠自己的努力一点点赚钱,体会人间疾苦,生活不易。在中国呢?只要不是父母思想较开放或家中贫困,基本上孩子在家只是帮忙做点家务,然后就瘫在床上或椅子上当小皇帝。问家长,英美父母可能会说,他们要让孩子自食其力。中国父母可能会说,我的孩子还小,他不懂怎么赚钱……同样是十几岁的孩子,人家的孩子已经可以赚零花钱了,而我们的孩子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深思之后,反而会有种耽误了孩子的感觉。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不收童工。确实如此,但这不代表不能锻炼。十几岁的孩子渴望自由,希望有人明白他的“叛逆”,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在这段叛逆期内,父母不能了解自家孩子的思想,不改变教育方式,只是一味的让孩子待在家里。这保护伞,在孩子眼中,可能就是一张阻碍他追求自由,追求所爱,追求成长的大网。生活中保护过度的例子多得很,大学生打电话给老家妈妈,只因不会套被套,“神童”读博士时,仍需妈妈每天喂饭……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吗?不希望就把手放开,把伞收起,让它飞,让他明白,生活中不仅有家中的温饱,还有世事的艰难。
面对世事的艰难和人生的风雨,谁都不可能永远躲在父母的伞下,因为这把伞终有一天会倒下。我们既不能像富二代一样,继续撑父母留下的伞,也不可能找到另一把像父母的伞一样永远保护我们的伞。因此,我们就要学会为自己,为家人撑起一把足够大的伞。但如果我们不从伞下出来,就永远不知道雨有多大,不知道该怎么撑伞。与其等到伞倒了,你才梦醒,不如在那之前,把你推到雨中,教你撑伞。
不同的做法,相同的爱
高三(2)班
这两位父亲的做法看似截然不同,但其实都是如山的父爱啊!
默默给予,不求回报,如湖水般深沉的父爱。照片中的华人父亲将伞让给自己的孩子,任由雨水打湿自己。这是直接明了的父爱,也是能让人感动不已的父爱。这位华人父亲在大雨中给孩子让出的,不只是一把伞,更是他将为手边的孩子献上一生、献上一切的决心。我想,当时纽约雨水绵绵的街头,一定晴光万丈吧!这晴光,是一位父亲默默付出,与雨水反应释放出来的光与热啊。雨水打湿的衣服下,是赤裸裸的父爱,如深潭一般,将雨水惊起的波澜留在水面,湖里的小鱼儿不会感受到一丝涟漪,它会在湖水的保护下安然游动。这便是如湖水般深沉的父爱。
爱不是庇护伞
高三(5)班
爱是教会你在风雨中要学会勇往直前,是与你携手在风雨中前行,是陪伴,是懂得你的喜怒哀乐,同你欢喜同你悲伤。
爱,不只有一种方式
高三(5)班
中国人讲求家庭和谐,父慈子孝,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但这不是说西方家庭就不和睦了,只不过受文化差异影响,双方观念不同罢了。
中国的父母认为,孩子太小,需要父母爱护。是以,照片中的华人父亲才会将唯一的雨伞撑在儿子头上。我们不能否认华人父亲此举措中对儿子的爱,也不能否认孩子确实太小,有可能因淋了雨生病。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中国式爱护”有发展为溺爱的可能。孩子心安理得地待在父母的保护伞下,会不会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呢?孩子总是被父母保护着,能否学会独立自主呢?这是每个“中国式爱护”型父母应该思考的问题。
而西方的父母则认为,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和中国孩子不同。他们的零花钱需要付出劳动才能换取,甚至打破了玻璃父母可以替他们支付赔偿金,但等孩子能够偿还这笔费用时,他们仍需将这笔钱还给父母……他们不会认为父母给予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反观国内有些孩子,一旦父母没有事事亲为,没有回应他们的要求,他们便大发脾气甚至哭闹。而另一张照片中的小女孩,就显得独立得多。如果只是适当的锻炼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教育之法,但我们切忌缺失了应该给予孩子的爱护。
爱孩子,当然不只是这两种方式。若我是照片中孩子的父母,我会抱着孩子,让孩子撑伞,这样两人都可避免淋成落汤鸡,又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我会抱着他,跨过他目前尚且不能跨过的障碍,我会教会他世间冷暖。教会他如何在世间独立生存。我不会让他成长为温室里的花朵,我也不会让他缺失应有的爱护。
人世间的爱远不止以上三种方式,然无论如何爱孩子,终归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爱的方式不能简单说对错,是要放在特定环境下才能评说一二的。无论如何去爱孩子,其主要目的都是想让孩子健康成长。正因如此,不管以何种方式去爱孩子,都应做到有度爱之。
爱不只有一种方式,也没有谁对谁错。只要爱之有度,爱之有方便可以了。
爱得及时
高三(5)班
爱有那么多个层次,最基本的层次是对一个人身体的关爱。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人父亲显然比英国爸爸做得更好。更不用说关爱的对象是孩子了。较之成年人,儿童的身体更为脆弱,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因为一件看似无足轻重的事情而受伤,即使是一场在成年人眼里无关紧要的雨。只有做到对孩子身体的关怀和保护这一最基本的要求,才有资格去谈对孩子更高层次的爱与呵护。在父爱的最基本标准上,英国爸爸就已经输给了华人父亲。
或许有人会反驳:“你难道不知道这是英国爸爸教育孩子学会独立的方式吗?”抱有此种想法的人,完全颠倒了事情的主次顺序。没有一副好的身体,谈何教育独立?没有独立健康的身体作为骨架,再强大、再独立的灵魂也难以被支撑。独自撑伞的英国爸爸看似形式着教育使命,实则是以教育的纱布蒙遮了基本关爱的行为。若想教导孩子独立,为什么不在家里的安全环境下进行,而偏偏选择在下雨的街头特立独行?
如今社会,许许多多家庭都是“英国爸爸”,自以为用特殊的方式让孩子感知道理,实际上却很容易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教育方式要视年龄而定。孩子只是孩子,他们只明白直接的言语和浅显的道理,哪里会像做阅读理解一般去揣测成年人们拐弯抹角的用意?“小女孩看似很开心”,这就能表明她体会到了英国爸爸的用意了吗?别用成年人的眼光为自己自欺欺人的想法找理由了,她只是觉得在雨中和父亲行走很有趣罢了。小孩不懂这种有趣背后隐藏的危险,难道大人也不明白吗?下雨天就是应该遮伞,花枯蔫了就是应该浇水。爱也如此,在什么时候就应该给予什么样的爱。
不要等到花凋谢了才想起来应该早点给它浇水,不要等到孩子生病了才意识到下雨时应该给他撑伞,而不是借着自认为的教育契机去教导他独立。华人父亲那淋湿的背影里包含的是实实在在的爱。——“因为我爱你,所以为你遮风挡雨。”小孩明白的是“下雨时爸爸把伞让给我撑”,而不是“他让我淋雨是为了让我学会独立”。恐怕那些“被淋雨”的小孩回到家里,只会抱着发冷的身体埋怨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不爱自己。
爱得迟迟,不如爱得及时。
成长在真实里
高三(5)班
人的一生很漫长,而成长历程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一段时光。成长之路各有不同,有人在父母创造的温室里做不谙世事的花朵,有人家庭不睦,独自承受烈日狂风,而我则希望父母像一棵树,陪伴我共历风雨,同沐煦阳。
人生像一列驶向远方的列车,每一个站点都有人换乘,没有人能陪你走到最后。有的父母为孩子倾尽全力打造了最舒适的成长环境,但他们的保护能陪伴孩子一生吗?
本质上,人是孤独的,生来如此,离去亦是。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完整的人生。孩子和父母被亲缘所联系,人们会和父母走过成长的那段时光。那么,在父母创造的舒适环境中的孩子,享受着最优渥的物质条件、平稳和谐的感情生活,就像温室中的花朵,被一层隐形的保护罩与外界隔离。透过保护罩,他们所看到的世界是美好的、绚丽的,感受不到真实世界里的风和雨,烈日和寒风。这种添加了滤镜后的视觉效果会带来错觉,让他们错认为人的一生都处于美好之中。但正是这种错误认知,会使人在踏入真实社会时怯懦和不成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在真实的花园里无法存活。
既然父母的过度保护反成危害,那是否就全然不要保护了呢?
人的一生孤独,但灵魂却需要陪伴。父母作为与孩子最亲近的人,在成长阶段,应该牵着孩子的手,一步步引导他们,走在人生的路途上。但却不能像一把全然倾斜的伞,为他们遮蔽风雨。要让他们活在真实的世界,看到世界的真实面貌。只有父母的陪伴和引领,才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关爱,成为一个心中充满善意的人;只有让他们活于真实,才能让他们拥有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和勇气。
成长历程对人的品格塑造影响巨大,我认为陪伴是关爱,真实的成长才是最好的成长环境和方式。
温室里的花朵呈现不出最美的面貌,唯有历经真实风雨的洗礼,感受真正阳光的触抚,花朵才能散发出最迷人的芳香。
让爱传递
高三(5)班
一位是把伞让给自己儿子的华人父亲,一位是自己撑伞的英国父亲。一把伞用不同方式演绎了两代人亲情的传承、传递。两位父亲的做法都体现了对后辈的关爱,无需指责任何一方。
首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是由中西文化差异所决定的。东方宗庙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影响了几百代人,照顾幼者是天经地义的事,甚至家族里所有人都会为幼者做出或多或少的牺牲,所以一般来说,年龄越小,承受的长辈的关爱就会越多。在《平凡的世界》中,兰香承受着孙玉厚给予少安,再由少安给予少平,最后是少平传递给自己的关爱。
然而,这种让人类繁衍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亲情近乎单向性的传递,在西方文化中却不显于表面。英国父亲是想通过此举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负责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促其成长的目的。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其学会自我成长,是西方文化中表达爱的特殊方式,所以这种做法在中国人眼中会显得难以接受,但这恰好又体现了西方文化中注重亲子之间平等关系的特点。把孩子视为与自己具有同等地位的能给予别人关爱权利的人,是对孩子行为的肯定。孩子从父亲这儿可以学到“即使自己仍年幼,但微不足道的力量却也能帮助他人”的道理,这为他们培养乐于助人积极奉献的品格有巨大促进作用。
中国父亲在这一点上,则是言传身教地使孩子学会待人处事的方式。家庭教育是最好的启蒙,他为孩子在对待幼者方面起了很好的典范作用。
由此看来,两位父亲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让爱在两代人之间传递,靠的不仅是谆谆教诲,更要有身体力行的潜移默化。两位父亲采取不同方式,最终都达到各自的教育目的。不过,在培养孩子自信心方面,英国父亲貌似略胜一筹。所以对孩子不仅要给予品格上的塑造,更要与自我意识的培养并重。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与爱的传承通过《三字经》在古代的中国家喻户晓。中国当代的教育与爱的传承,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又要从西方的教育中看到自己的差异与不足,进而予以弥补,让爱在泱泱华夏中千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