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世英与当代中国比较哲学研讨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学术前辈、学术同道,上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从繁忙之中抽身参加此次小型的学术研讨会。新冠病毒肺炎可以阻止我们在物理空间相见、开会,但却无法阻止我们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交流相通,讨论学术,启发思想。今天,我们会议讨论的主人公张世英先生,已经年届百龄,虽然已经不能亲自参加会议,倾听我们对他的思想交谈,但他清醒地知道,他的思想正在被一群不同年龄的同道谈论。张先生胸襟豁达,并有主人的慷慨,让我们尽情地讨论他的思想,并鼓励我们提出不同的意见,最终能达到“万有相通”的境界。我想,对于一个百岁的思想家的贺寿方式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讨论并研究他的思想。
深度的全球化运动,把中国深深地卷入全球化之中,近四十年来,中国又反推全球化向深度发展。20世纪以来,中国人在精神层面一直都在寻找合适的言语方式,以对世界言说。但似乎只是近三十年来,中国人好像是在哲学上找到了自己对于现代世界的言说方式。仅就个人对于当代中国思想的了解而言,晚年的张世英先生,在综合中西古今思想资源的基础上,逐步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代表着整个民族在表达着我们对于全球化、现代性世界的理解与解读。他提出的横向超越,万有相通,万物一体等思想,实际上为当前深度的全球化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形上学的论证(但不是唯一的)。
对于现当代西方哲学我没有研究,了解得也很有限,不敢谈论。仅就我个人的有限阅读来看,当代中国哲学在形上学的建构方面,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并有颇为不俗的理论成果。杨国荣的“具体的形而上学说”,陈来的“仁学本体论”,再加上张世英先生的万物一体说的“新本体论”,均是其中广为人知,且不断被讨论的哲学本体论思想。在政治哲学方面,赵汀阳的新“天下体系”的理论建构,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回应与批评。一种从中国而来的“哲学”,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欧美哲学界人士而言,似乎如初升的日出,渐渐展露了哲学的霞光。
当然,当代中国哲学要真正形成一种来自中国的却具有普遍性的哲学潮流,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要走。这既与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的不断增长有外在的正相关性,更主要的还是自身的思想形式与内容,足够成为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而从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从业人员来说,还要改变以哲学史研究为中心的学术形式,将哲学研究变成真正的哲学性的研究与思考,而不是具体哲学家思想的考古与分析。
我们今天的会议名称虽然是比较哲学研究,但此处的比较哲学研究也只是一种手段与方法,它无非是在现阶段强调哲学研究要有一种跨文化的视野,比较哲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也是哲学创造,比较只是手段与方法。我们希望不同民族的哲学在深度的全球化过程中不断相遇而相互认识,在相遇中交流,在交流中相互涵摄,相互学习而丰富各自的哲学内涵,同时又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在一个“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世界里,保持一种良性的思想竞争。在此,我们感谢张世英先生给我们提供了新哲学讨论文本,并通过张先生的新哲学思考,融摄西方哲学、其他各民族哲学,创造新的具有世界性特征的中国哲学。
谢谢大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