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祖陶先生《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一书首发式上的致辞
(2012-12-31 11:56:43)
标签:
杨祖陶逻辑学和形而上学首发式致辞 |
分类: 演讲 |
在杨祖陶先生《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一书首发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杨老师、萧老师,
陶先生、刘先生,各位嘉宾,上午好!
刚才几位领导都已经从不同侧面高度肯定了杨先生翻译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中文版对中国学术界的意义,我都赞同,不再重复。我想从该中文版产生的精神动力的角度,谈一谈哲学思考与学术研究过程中的情与理的关系。
拜读完杨先生的译后记,我真切的感受到,《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中文版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一个84岁高龄的老学者手中诞生,完全是出于一种深入骨髓的感情动力的驱动。这股感情动力来自两个源头,一是贺麟先生的恩情,一是杨先生的夫人萧静宁教授深厚、持久而又热烈的爱情。这两股情感的力量在杨先生的心头汇聚成一股精神动力,即对学术经久不衰,老而弥坚的热情,让他在84岁的高龄敢于再一次迈出学术翻译的步伐,去攻克一个难度极高的学术堡垒。
哲学思考与哲学研究,都是极富理性的工作。但要让这种理性的活动获得经久不衰的动力,还需要情感动力的支持。杨先生将贺麟先生的师恩转化成一种感恩的情感动力。在这种感情的驱动下,他以理性的审慎态度征询萧静宁老师的意见时,萧老师又给了他一股巨大的情感力量的支持,以诗的语言表达了这种深厚的感情,并且在接下来的过程中,给予了巨大的行动帮助,借资料、复印资料,打印手稿。在后记中,我仿佛看到两位老顽童在他们自己新开辟的学术园地里,童心未泯地从事着他们的笔耕事业。由此,我想到明代大文学家冯梦龙曾经说过的一段话,节选其中几句放在今天的致辞里,较为合适:“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无情与有情,相去不可量。”我想,杨先生在84岁高龄,快速而又高质量地译出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正是“情理环相生”的结果。
作为杨先生的学生辈,虽然没有机会直接聆听先生的教诲,但读过先生写的著作。先生退休后相继出版的几本著作,学生有幸都收到签名赠书,有些书暂时还没有能力去读,如《精神哲学》,但其导言与译后记都认真读过。现在国内的翻译著作很多,然而很有一些作品没有导言。这对于只有中文阅读能力的学人来说,是一件非常不便的事情。读杨先生翻译著作的《导言》,是一种精神享受。一是语言文字简炼、明快、清晰,享受到哲学思想的明净之美,二是了解该本经典性著作的基本思想精神,拓展了自己的哲学知识视野与哲学思维的空间。通过对杨先生著作与其他文字的阅读,我领略了杨先生精神世界的某一侧面,并且在有关涉及萧静宁老师如何支持他的学术工作的简略文字中,我看到了中国文化阴阳和谐、夫唱妇和、裁成辅相的魅力与生命的活力。
当代中国将更加快速地融入到世界的格局之中,外国文化也将更加丰富地被吸收到中国文化的精神之中。而在这一双向的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大量外国经典名著被高质量地译成汉语,将是其中最强劲的文化与思想的链条。因为,十几亿的人口大国,即使是其中的学术精英要想都能直接读懂外文,在可见的未来是不现实的。高质量的学术经典翻译将是丰富和发展中国当代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相信,杨先生首度翻译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一书中文版,不仅再一次地夯实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中国的黑格尔哲学思想研究方面的基础,巩固了在中国学术界黑格尔研究的固有高度,而且对于中国的黑格尔思想研究,对于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都将产生深远的学术影响,并进而对未来的整个中国哲学研究也将起到无形的推动作用。
新年将近之际,恭祝杨老师、萧老师身体康健,心情愉快。恭祝在座各位身体康健、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