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论与原子论:中西哲学思维异同管窥
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相同之处,不然中西之间连最基本的交流都不可能展开。但中西文化之间的确有很多相异之处,否则中西之间就不会在文化、社会、制度与行为等方面表现出如此众多的差异。要用一千多字的短文来论述如此重大的问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只能选择一个问题来加以比较,那就是气论与原子论,以及由此而构成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即使是这个问题,在一千多字内也很难说得清楚。
在关于世界构成的认知方面,气论,以及由气论而形成的阴阳、五行观念,无疑是传统中国的主流思想,它贯穿于中国人思维的方方面面,即使在今天,以气为前缀与后缀的词仍然很多,比如说,人气指数很高,这个人的气场很大。其实意思是说,某个人的影响力很大。
在古代,《周易》、道家讲气最多。《易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是阴阳。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死也,气之散。”至于《黄帝内经》,一方面讲“阴、阳、暑、湿、燥、热”六气致病的病因说,另一方面又讲人的生命构成“精、气、神”三要素说,在气的层面又讲血气与脏、腑之气。而在诊断过程中的“望、闻、问、切”四方法中,望与闻都与气有关,望人的气色,可知人病与否及其轻重程度,闻既是听声音,也是闻人的口、鼻之气。
在人格修养方面,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的骨气、气节、气势;当然,一个人盛气凌人就不好了。一团和气要看语境。要说一个人颇有气象,大多是赞美之词。在绘画方面,讲气韵生动;在文章方面讲文气,如曹丕说:“文以气为主”。在书法作品方面,讲行气,通篇作品的行气贯通与气势。战争中,讲士气;在商业经营过程中讲财气。就一个人的精神与生命状态而言,讲生气或暮气。如此等等,气论的思维在现代中国人的语言与思维中还是比比皆是。
以“气论”为核心的思维方式重视事物的动态的、整体的特征,而非精准的、非量化的结构与成分分析,尤其在处理静态的物质时难以作结构性的、分析性的处理,也不太利于对事物的结构作层层的分析。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不发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气论以及由气论所构成的思维方式,可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看,气在汉语中是最为普通的词汇之一,翻译成英语却成为最困难的词汇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人从古希腊以来就其主流的思想传统而言缺乏这种关于事物构成因素的认知方式。古希腊的原子论及其原子的观念与现代物理学中的原子观念大相径庭,但二者之间关于世界构成要素的思维方式却是高度一致的,即寻找构成世界的最小原素。从古代的原子论到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粒学,西方哲学与思想的主流传统是分析还原式的认知方式。化学中的化学原素说,现代生物学说中的基因说,都是这种分析还原式的认知方式在不同学科体系中的具体表现。甚至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近现代西方发展出的原子论式的个人主义、人权等观念,由人权观念而发展出的国家主权观念,都与这种原子论式的思维方式相关。西方自古希腊以来所形成的以原子论形式表现出的“粒子”观念,对于西方社会在近现代发展出实验科学,起到了重要的思想作用。直到现在,西方的自然科学还是在这种分析原还的思维方式主导之下,日益推进着自然科学向前发展。中国人也正在加快步伐学习这种思维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我们也不要忘记,中国传统的气论思维方式也仍然有他的现代价值。在生态、大气层等各种大尺度范围内,气论思维仍然可以发挥其作用。中医在处理很多疾病,特别是某些癌症时仍然有自己的长处。以气论为核心的整体的、功能性的、动态的思维方式,将宇宙看作是一个生命的动态的存在样态,在原则上仍然是正确的。
简而言之,在中西文化的比较过程中,问题的关键不是简单地较长论短,评优斥劣,从而在中西之间制造简单的对立,而是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综合二者之长,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得更好,从而增进人类的幸福。而后面这一点才是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的要义与关键之所在。
(2012/7/23日下午初稿。2012年12月29晚第一次修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