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代表性作品评价制度?
(2009-08-01 21:36:2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杂感 |
如何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代表性作品评价制度?
吴根友
一、对现存评价制度的不足之处作一认真地反思,看优点与不足之处何在?
1.
对以往的四届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等奖、一等奖作品作一回顾性的展览,看我们评出的作品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出版社或杂志社,报纸联系,搞一次公开的评论。看哪些作品能经得起时间检验?
2.
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作用,设立国家学术征文奖或学术征文制度,参照西方国家皇家科学院的一些做法,向全社会公开征文(著作)题目,然后评奖。
二、进一步防止权力对评奖过程及评价公正性的影响,要评出权威性的作品,而不是评出学术权威的作品
1.
由于单位意识的参加,各参评单位都想以此来为本单位捞取更多的获奖名额。这种来自单位的压力与权力的参与,非常影响评奖结果的公正性。如何避免,需要认真思索。
2.
个人情感的因素以及隔行所导致的不熟悉性,导致评奖过程中的不公正与盲目性。时间的紧迫性使评奖活动很仓促,结果很难是公正的。能否试行评奖成果候选人的制度,将参与评奖的候选成果提交到一个公共的网站,让更多的人对此成果实行公开打分,然后作为一个重要参数,比如占40%或更高一点的比例?
3.
采取专家提名与个人申报相结合的方法。让不同范围的专家提出近五年、近十年、近二十年的可参评著作的名单,每位专家提名的数量视专业范围的大小而定,十个或二十个,然后针对提名率高的作品进行定点匿名评审,无需个人申报。被评审的著作人不知情,当然也就无法做人任何人情游说了。
三、对现行的各种学术评价制度作一科学的研究,进一步完善目前的代表作品评价制度。
1.
参酌目前博士生论文及优秀博士生论文的评价制度,让被评者的作品匿名,分出打分的细目,90分以上为优秀。凡优秀的作品教育部会评只需通过,80-90分的作品,会评时再定二等与三等奖。
2.
尊重评审者的智力劳力,给足一本学术著作的评审费用,调动评审者学术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在出现较大争议的时候,让评审者出来为获奖著作做学术辩护,甚至可以上电视辩论。评审费用可以利用现代企业的广告赞助或其他赞助方式,在学术颁奖的大会上点出赞助单位,提高企业的社会美誉度。不要从候选作品的作者个人手上收取太多的评审费,这样会侮辱人文社科学者。
3. 参酌国际上各大型评奖的评审机制,规范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评审制度,评出真正的好作品。
4.
强化个人申请的庄严性;让作者提供不少于5000字的同类主题的综述报告,以论证本著作在同类著作中的学术特色以及对学术研究的推进。这一点有点像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
四、成立评奖工作委员会班子,下设专门的评奖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员是不固定的,根据作品临时组织。
小结: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也是一个强势政府的社会。而这两点是干扰各种评审活动公正性的最大敌人。然如能利用得好,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助力。人情社会特别重视面子,如果评审专家评出的作品水准太差,评审者不仅在同行中非常没面子,就是在普通的熟人社会中也没面子。强势政府可以影响评审过程的公正性,也可以确保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因为强势政府可以避免评审过程中的商业操作的影响。在当今提倡竞争的社会里不能无所作为,就应该正视现实,寻找更加恰当的方式,评出真正能代表该时代的优秀哲学社会科学的代表作。
08/06/21
08/06/24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