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语(《学鉴》第二辑)
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文化理念的再创造,是当今人文学界里世界性的重大课题。中华民族经过近一百多年的调整、恢复、发展,已然迈上了新的文化创新的正轨,正朝向人类文化理念再创造的大方向迈进。作为中国人文学者的民间群体——“珞珈七子”学术共同体,有感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责任,自2000年以来,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之际,一直挤时间在一起研习中西文化典籍,一方面加深自己的学术涵养,另一方面立志于学术创新,以同仁刊物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自得”之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承扬文化,启发新知。已经出版的《学鉴》第一辑及目前的二辑,从整体上反映了我们的精神取向与文化使命感。
我们深知,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多重矛盾的人类共同体,一方面是经济的全球化,另一方面是文化的本土化。经济的全球化需要文化的一体化作为文明的支撑。而文化的多元化则追求多元的价值形态,以对抗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的同质化现象,从而保存人类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生活现象,其实从人类生存的深层次需求来看是相辅相成的。尝试论之:从文明发展的趋势看,“全球化”恰恰给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以一种方向感,它要求人类在“地球村”时代具有同类相爱的人文心理和伦理精神;本土化则给人一种故乡与家园感,使人们在全球化时代里成为随心而游的“旅行者”,而不是沦为“流浪汉”。人们从自己熟悉的、固有的文化传统出发理解人类的共同命运及人类一体化时代里的低度共通原则,在深爱自己民族精神时,以一种博大的胸怀欣赏、接纳、吸收他者的文化。“珞珈七子”正是基于对当今及未来世界文明发展方向的体认,在自己各自的专业学术领域里从事着新文化的建设与创造工作。
众所周知,“轴心时代”的四大文明基本上以独立的形式创造出来的,现代文明是通过资本的扩张方式把全世界各民族拉扯到一起的,其间充满了血腥的掠夺与屠杀。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心灵疮伤至今仍未痊愈。而核战争的阴影与乌云也时常漂浮在人们的头顶。然而,我们今日及未来人类所处的“地球村”时代,则需要一种从根本上来说是全新的文化理念。这种文化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人类文明在一体化的趋势下必需坚守人人相爱的理念,并以人人相爱为文化心理起点,以平等、互惠、和平、协商的方式实现文明间的交流与对话,从而实现人类文化核心理念的再创造。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的抱负,在目前的情况下,则必须通过人类文明的综合创新,在中国,则大体上需要经历“汗漫通观儒释道,从容涵化印中西”(萧萐父语)的漫长过程,迎接世界性的文化核心理念再创造的未来。文化核心理念再创造是一崇高而遥远的理想,但它能给我们人文学者的学术与文化研究提供一个方向。朝着这一方向,本辑《学鉴》在整体上虽然仍保存着以国学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特色,但也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如传统思想的现代意义,人文新论,禅意人生等。而且,今后我们将大体上沿着“通观儒释道”,“涵化印中西”的文化综合创新的方向,展开我们的学术研究,发表我们的一得之见。
我个人认为,今天以及未来的人类要做两件大事:一是要真切地超越国界与种界利益之限制,维护人类共同的生存根基,让地球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家园;二是要拓展宇宙空间,让人类走出太阳系,至少在银河系里寻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与人类实际事业相联系的文化事业则是:一是要共建“地球村”的文明形态;二是要拓展“信天游”,做“天民”的新文明理念。而这两个目标其实可以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目标,那就是依托“地球村”文明形态而共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新文化理念。今日及未来的人类所有事业,只有在这个切近而又遥远的目标指引下才能找到自己的意义与方向。
中国最伟大的文人之一苏轼曾吟唱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对于人类文明传承与发扬的伟大事业而言,我们“珞珈七子”的学术劳绩真不啻是沧海之一粟。然而,正如庞大的珊瑚礁离不开每个极其微小的个体珊瑚一样,人类文明的汪洋大海也不会拒斥每一滴水珠。而且,在我们的背后有各种善缘支撑着,武汉大学出版社一群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的支持,四祖寺净慧大和尚提供的善缘道场,文军先生的默默支持,都给了我们一份不可多得的善力。
我们深知文化核心理念再创造的艰难。惟其艰难,我们工作的意义才得以凸显。在滔滔的人类文明长河里,那些深埋于河床之下少之又少的文明核心理念,犹如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定海神针”,始终为人类文明的大厦提供着坚固的底座。而“地球村”时代的文化核心理念,将会成为新时代人们不断向未知领域奋进的北极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