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故致新,精进不已
——吴礼奇其人及其书法艺术
安徽枞阳县,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县,早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即公元前106年就设置了枞阳县,隶属庐江郡。近现代史上,枞阳县产生了众多文化名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当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方东美,当代中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吴礼奇,我的挚友,也是我的畏友就生在枞阳。他与我高中时代同学,大学虽在不同的学校度过,然而假期回家,必然相见。工作以后,我们两人的职业不同,然而有一种共同的兴趣始终把我们俩连在一起,那就是书法!现在我自感惭愧的是:在书法艺术上毫无长进,只是有时读读贴而已!所以相见之时,虽然已经无法评价他的书法艺术了,但对他书法精神、风格的变化,渐至化境的成就还是有艺术直觉的。
据我所知,礼奇少时秉承家教,就长期坚持临习书法。上大学以后,不仅在个人的临池实践中培养出了浓厚的艺术兴趣,而且还广交同道,共同切磋,组织书画社,为同学之间学习书画搭建平台。在池州工作后,临池不辍,书艺益增,逐渐地在池州市的书法界崭露头角。现在,他在安徽省书法界已经颇有名气,在全国的书法界,亦引起了同行的关注,其书法作品在全国的各种大赛中获得过大奖。
真书是书法的基础。古今书家无不在真书上做出艰苦的努力。礼奇真书的入手处是颜真卿的楷书,其临习时间达10余年之久,故而,其书法的结体显得雍容大方。为进一步追寻自己书法的古趣,后又继续而临习汉隶,时间长达4年之久,打下了较好碑学基础。
礼奇的行书从《圣教序》开始,并临二王诸帖,颇有收益。后又临习明清诸家草书,尤爱王铎书法,摹其形、领其神,手不释卷,虽工作繁忙,但30余年笔耕不缀。
礼奇在临帖上之所以下如此功夫,与他的书法创新的理念相关。他认为,现代书家要想从丰富多彩的书法艺苑中胜出,必须要广泛地学习古代书法名家的作品,深深品味他们艺术作品的风格,在能入地前提下化前人之神奇,为我之精神,做到“新旧相资而新故”,然后才能真正地实现“推故而别致其新”(王夫之语)。
书法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只是美术字,其原因就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的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知识密切相关,为了增加自己书法作品的书卷气,礼奇在泛览古代名帖名碑之余,还深深地喜爱并钻营古典诗词、楹联艺术,博览文史典籍。在工作之余,自己常常也创作一些诗词与楹联。因此,他在书法艺术中表现出的书卷气就不仅在其字体的结体、线条等纯形式方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作品的文字内容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艺术要摆脱匠气,就必须有一定的艺术理论修养与艺术美学的自觉。礼奇在临池、创作之余,还常常研究书论与艺术美学,努力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来吸收古人书法的作品的艺术精神,同时从理论高度来反省自己的艺术创作,不断总结创作经验。他常常携带习作拜师求教,虚心向前辈与同行学习。在同行之间切磋书艺时,他要求对方直指瑕疵,勿留情面,少作赞语。
中国传统艺术,往往与人的人格结合在一起。礼奇的书法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他的人格。明代散文家张代岱曾说过,“人无癖不可交”。礼奇则喜欢广交有一技之长的朋友。他本人从不认为自己有多高的天资,今天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多赖诚信勤奋!他为人爽直大度,热情大方,却从来不张扬自己。其正书作品笔力老道,既中法度中而又时出新意,尤见临贴与临碑的功力!其行草作品,线条流畅、劲建有度、洒脱大气,书卷气甚浓。每个单字的结体经得起仔细推敲,点画精到;整篇布局又行云流水,才气纵横,大方质朴,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气息与个性特征。近几年来,他又致力于行楷的探索,创作出的一系列作品,表现出老辣古朴的美学风格,体现了在艺术领域敢闯新路的勇气!
礼奇也才进入不惑之年,书法艺术却达到我手写我心中意的自由境界。每隔几年看到他的新作,就有面目一新的感觉。相信他的书法艺术日进不已,真行隶篆草皆致化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