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安全感
(2012-04-29 00:35: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躬耕农亩 |
寻找安全感
——从食品安全联想到产业链源头
他山
这个四月,老百姓、媒体、政府关注的焦点都停留在“口”里。谁能预料,我们脚下的皮鞋,在商业包装和产业链的支持下会以胶囊的名义,理直气壮地进入我们的胃?由于涉嫌铬超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有多少生命中“毒”,无法统计,从2009年的三鹿奶粉,2010年的“海南毒豇豆”,2011年的“地沟油”,再到2012年的“毒胶囊”,我们的“口”里哪一年安静、安全过?古人曾说“病从口入”,在这个成语演变为“毒从口入”的时候,我们忽然发现,生命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如此脆弱,而是如此坚强。
■每天进口的大米安全吗?
“毒胶囊”事件与往年“进口”的毒食物一样,虽然网友在不停举报、转发,媒体在乐此不疲地继续追踪报道,执法部门每年打击都取得丰硕的战果,我们看到,倒下去了一个三鹿,却站起来一个修正,此消彼长。这么多年来,对这类事件追踪和处理的结果,无一例外由“个别无良企业”被起黑锅,曝光和打击的永远是少数,永远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人感到有戏剧性效果的是,“毒胶囊”事件的追踪尝未了结,“中国茶”又成为“农药残存超标的代名词”
2012年4月17日,《东南商报》报道:南京宁波两地联手查获近6吨山寨版大米;当事人包装好的假冒知名品牌袋装大米近400袋,总重量将近6吨。4月19日,《南方日报》报道:为谋取暴利,连州市丰阳镇一个制假窝点把粗米用优质大米包装袋包装后出售。这只是举报后媒体的报道,没有被举报的有多少呢?“毒胶囊”事件之后,引发的连锁反应——从药到茶,从茶到米的,关系到我们生命安全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空前受到关注。大米是我们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既然某些商人为了牟利不择手段,大米可以以次充优,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怀疑:每天进口的大米农药含量超标吗?达到了国家安全标准吗?
■为什么管理缺位?
如果谈“国家安全标准”,那么事故的责任便指向了国家的管理和监督机构,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管理缺位”,为什么管理缺位?以深圳为例进行分析。2009年深圳机构改革中,原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联合组建的市市场监管局承担了种类、领域、范围最多的食品监管职责。深圳12万家食品单位 仅有200多名公务员在监督,平均每0.17人监管100家正规的生产企业,据说深圳每名公务员承担的监管企业的这个数字远远超过国内其他城市。如果从人均管理的覆盖范围来看,不难发现管理缺位的原因。像深圳这样一线城市的监管情况尚且如此,其他二三线城市的监管缺位就不难想象了。
无论是药品还是食品,只要有安全问题发生,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就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他们要向市民、市长、媒体“述职”。令人涕笑皆非的有些职能部门负责人因为会处理了这些公共危机事件而得到升职。连年出现“入口”的安全事故,是哪方面出了问题?事故出现后,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做解释时表示:首先是中国食品工业的基数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与显示度高。其次是源头污染难以避免,易于传递到整个产业链;第三是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剧了原料溯源的难度;第四是快速发展中的失衡及盲目求利中的失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食品安全所暴露出的问题,较多地浓缩了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急功近利及诚信缺失,致消费者出现信任危机。
■产业链思考
从“三鹿奶粉”、“海南毒豇豆”到“毒胶囊”、“中国茶”、“农药大米”,我们仔细观察发现,这些产品发生事故的诱因均发生于产业链的前端。我们4月17日《东南商报》和19日《南方日报》报道的以次充好的大米产业链收购为例来说明。被曝光的当事人交代,做假大米的认证、企业名称及地址等字样,每只0.7元的价格从小贩手上便可购得,大米从农户手上以每公斤1.4元购买,装袋后以更高的价格卖到粮油店。无论是牛奶、大豆、医药、茶叶还是大米,这些产业链的源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原料的收购不可控制,这是这些年来连年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
解决食品安全最重要的问题是控制好原料(原粮)收购。原料(原粮)收购的控制问题能不能解决呢?现在收购原料(原粮)大多是农户或(下游)小企业主自行自愿的交易,无统一的收购标准,在监管缺席的环境下,下游小企业主通过原来的传统原粮采购方式不仅难以控制的原料(原粮)质量,甚至出现为商业利益而有意牺牲原料(原粮)质量的情况。在当前国情下,控制原料(原粮)收购问题,依靠以个体为单位的农户和(下游)小企业主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行程产业规模的企业法人,通过规模种植、管理,统一的收购、运输、销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