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的联想
(2011-09-06 09:18:54)
标签:
化德教师节宋体五讲四美中国民主促进会杂谈 |
分类: 他山遗梦 |
他山
在今年教师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我看到一则由某开发商配合教育部门于教师节前开展“教师风采”活动的消息,同时也看到很多关于教师、关于学生、关于凌驾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学位”的报道。2000年前,孔子用“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来描述师生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简单明了,没有功利,想想现在小升初就遭遇“拼爹”的惨烈的社会现实,不由得让人对“教师节”内涵的变化产生种种联想。
从1985年到2011年,“教师节”一路直行,没有坎坷,风调雨顺26年。在我的记忆中,八十年代的“教师节”是无比的圣神,她是教师政治、社会地位的具体表现。为什么圣神?与198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教师节”的提案人有密切关系,提案人中的叶圣陶等人,本身是中国教师的优秀代表,他们一生默默无闻,淡薄名利,任劳任怨,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所有教师的楷模。
八十年代“教师节”的圣神和教师受到社会的普遍尊崇,与当时全国上下倡导的“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等一系列尊师重教活动有必然联系。到二十世纪之后,社会风气已从“五讲四美”转型为“小贫不笑娼”。在我们身边,不少教师们已经耐不住象牙塔的寂寞,带头下海,某些中小学的教师贩卖各种资料、举办各种补习班“挣钱”,大学内,教师不以“学术”为荣,而以在校外兼职和“承包”课题、项目为荣。当所谓“学术”(伪学问)成为获取科研经费和承揽校外商业项目的资本的时候,教师与“教师节”圣神的光芒便“被”物质化德社会蜕去了光环。
当我们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包括“教师节”,用“物质”来度量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在我们心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教师节”离我们渐行渐远。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之所以怀念八十年代的“教师节”,那时候的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时候教师当时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那时候的黑板上白色的粉笔字牵动着我们少年纯真的记忆。可是现在我们许多学校的课堂上,有了投影仪,有了激光笔,有了PPT,有了电脑主机运行的噪音,一个课堂就“被”物质化了,一本教材就“被”现代化了,一个教师就“被”升级了,同时,一个“教师节”的圣神也“被”出卖给了金钱。
今年教师节仿佛比往年受到的关注程度更高,我想起与近期媒体的两篇的报道有关。一篇是新京报刊发的《北京近30所农民工子弟学校遭强拆》,8月16日一所名为“新希望小学”(打工子弟学校)原定的开学日,如今只余下一地瓦砾,“新希望”破灭了,那些站在瓦砾堆前上百名教师和800多名孩子将何去何从,成为教师节前社会的悬念。还有一篇是9月4日经济观察报刊发的《小升初“拼爹”是最大的教育不公》,讲的是由小学升初中的“学位战争”引发的腐败。
腐败引发的原因,当然与物价暴涨,其他行业工资大幅提高,而教师工资“原地踏步”有关,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把“教师节”贬值的理由完全推给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这些在今年“教师节”前夕直面教育制度问题的新闻,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地自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