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2011-08-25 09:01:27)
标签:

房产

分类: 地理日记

——走读桂林之四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他山

 

走读缘起

 

824的《桂林晚报》上,我看到一条“寻找下一个陶渊明”的广告语,一整张报纸,用一副唯美的水边图景来表达陶渊明理想中的意境。现代社会的人们为什么会想到“寻找下一个陶渊明”?难道不是都市的喧嚣和横流的物欲带来的么?当通胀、限贷,以及从一线城市波及到二三线城市的“限购标准”,给占一个城市人口大多数的白领阶层们(其中很多是房奴)带来生活上恐慌的时候,也难怪有人想遁入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桃花盛开的地方——自由、平等,没有竞争,没有尔虞我诈,没有高铁追尾,没有苛捐杂税,没有加息,没有房奴,没有裸婚的真正和谐社会。

 

我油然而想起《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那首歌。这首歌至少影响了6070后的两代人,甚至部分80后对该歌耳熟能详,为什么?我想,这两代人信仰缺失或出现信仰危机,他们有的在政治动荡中受伤,或者在GDP的跃跃上升、A股、B股的起伏跌宕中迷失了方向,包括在经济转型中暴富和腐败的,他们迫切需要一个魂系梦绕的归属。那首歌中有一句歌词“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迷人的故乡”。我的解读是,这两代人需要一个精神的故乡来结束他们60年的漂泊和乡愁。我认为这是这首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唱到现在依旧余音绕梁的原因。以此为走读的契机,我尝试在桂林发现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

 

桃花新村,桂林城市建设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交叉点。

 

出发前,我们精心策划了行走线路,在“桃花新村”站下车。“桃花新村”是中房集团旗下的桂林分公司开发建设,如果从中房集团的历史背景来看,“桃花新村”是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接驳点,桂林城市建设史上能承前启后的一个“交叉点”。为什么有这样的评价?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正值我国开始房改时,由建设部组建的中房集团承担了许多城市的开发任务,像北京、沈阳、深圳等地早期的许多住宅区都是上市公司背景的中房集团承建开发的,桂林也不例外。中房集团圆了首批货币分房者的梦想。从这个角度来看,桂林的“桃花新村”象征着桂林房改试点的开始,也可以说是房地产开发起步的标志。

 

我们回头来看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无论北京、沈阳、深圳还是桂林,当年如雷贯耳的“中房集团”,在孟晓苏董事长的带领下,在全国近200个大中城市的房地产开发中披荆斩棘,所向披靡。按照当时占领200个城市的规模而言,如今的万科加上中海占领的城市都过往而不及。但这个代表官方开发意志的“中房集团”在90年代到2000年这段民营房地产企业势力崛起的黄金阶段,终于被打败,终于被ST了。这场角逐,以市场经济胜利,官僚经济失败而告终。今天,我们在许多城市发现,“中房集团”的LOGO似乎不见踪影,销声匿迹了,桂林亦然。

 

2011年8月,我看到从中房集团退下来的孟晓苏在博鳌房地产论坛上高谈阔论《谁的保障房 住房双轨制与市场化的房地产》时,不禁哑然失笑。如今,这种官僚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房地产开发的庞然大物在市场上消失后,我们不由得让人联想起今天我们保障性住房为什么存在巨大缺口?与我国近20年来,若干类似于“中房集团”这样的符号缺失有必然的关系么?如果政府能把“桃花新村”一如既往地往前复制、延伸10年,20年,那么,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会产生让许多小白领们无法企及的房价吗?我们的报纸上某一天会突然出现这让人唐突的“寻找下一个陶渊明”的广告语吗?

 

站在中隐路“桃花新村”的站台,我们看见马路西侧一个临时建筑里面的“东胜阁义江鱼餐馆”、“稻花香酒”,东侧“桃花新村”,一个收破旧的老头骑着单车正从里面出来,它的一边是桂林市桃花江军队离休干部休养所,里面枝繁叶茂的树丛掩映着70年代的几栋老房子。院子里靠山一边,据说是80年代一批搞艺术得大学生搭建的,貌似教堂的建筑,墙面斑驳,一块有地质灾害警示牌傲然屹立。院门之外,是一个新建楼盘的实景广告:桃花江,一条有故事的河流!

 

桃花江,一条有故事的河流!

 

我在行走中,一直在想报纸上的那句话:下一个陶渊明是谁?寻找上一个陶渊明,无疑要寻访1600多年前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及“武陵人”发现桃花源走过的线路。关于“武陵人”当年探险的线路,史学家、文学家们跟据陶渊明的描绘,按地理景物对号入座,演绎出“桃花源”的多种版本。有的说在湖南岳阳的桃江县,那里有一条桃花江,那是个出美人的窝子,也有的说在张家界,张家界就有一个“武陵区”,它跟“武陵人”的是血缘关系,名字还是纯属巧合,无从可靠。

 

2010年,张纪中版的电视剧《西游记》到舟山的桃花岛拍摄,也“牵扯”到“武陵人”当年可能在舟山的传说。桂林也有一条桃花江,古名阳江。源于桂林市西北灵川县思磨山及维罗岭,经分界山,出马公岭,流经临桂、灵川入桂林,原在雉山麓汇入漓江,明代在象山开挖城壕,导入漓江,全长约25公里。因传江源有华岩洞,常有桃花片从洞中流出,故名桃花江。当代著名美女刘三姐曾生活桃花江畔,她的爱情故事在上世纪670年代家喻户晓,80后、90后出生的后生们,他们对互联网上的“凤姐”、“郭美美”信口谈来,不一定知道“刘三姐”,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刘三姐”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美学符号,象征桃花江的男人与美人之间纠缠不清的恩怨,和源远流长的人间真情。

 

我们在建筑工地围墙上看到的这条广告语下面的内容:“桃花江畔,历代达人名仕择居之地,静赏“阳江秋月”,距西山风景区仅1.1公里,江山流胜迹,法藏寺、芦笛岩壁书、西山摩崖造像、沿袭千载人文精髓、成就传世千古名宅……”每一座建筑都有成为千古名宅的渴望和梦想,但这都只能是主观愿望。在许多以长官意志为主体的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在不完善的制度安排下,没有故事的土地,没有故事的河流都可演绎出故事,何况流淌了800多年的桃花江?桃花江远看有故事,近看也有故事。

 

不到20年的“桃花新村”,及其比邻的桂林制品包装总厂,它们没落和迁徙的历史,就是桂林城市扩张、建设初期的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80年代桂林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城市建设与制造业发展的故事沿着桃花江流域延伸,从江边的几个工厂和几个正在建设的房地产项目,我们能看到,以建筑的形式,以厂房内遗留的制造业时代废旧的机器的样式,是一个城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阵痛,它向我们讲述了那个热火朝天,大干快上,轰轰烈烈的时代。但又有谁能讲清楚,积极参与桂林城市建设和改造,致力于改善桂林市民的居住条件的“中房集团”桂林公司20年对于桂林来说的故事?谁能预料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竟被90年代后期风起云涌的民营资本淹没了!

 

印象西山:残存的记忆与遗憾。

 

顺着中隐路往回走,上胜利桥。“胜利桥”名字的来历与抗战胜利有没有关系,查阅了好多桂林抗战文化的典籍,都没有相关记录。“胜利桥”当时有没有?,如果有,这个位置就是一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塞。据《桂林历史文化研究文集》(魏华龄 张益桂主编,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记录,194410月下旬直趋桂林城北,日军58师团(毛利末广中将)的两个旅团:51旅团(野沟少将)的4个大队攻击湘桂铁路西侧一带,沿桃花江向市区进攻,从西边的桃花江到东面的漓江长达4公里的城北防线,有国军两个团的兵力防守。从这里可以推断桂林防守战的序幕沿桃花江拉开。

 

站在胜利桥山,除了桥名“胜利”二字能与战争联系起来,其他景物与战争已经非常久远。即便西山上有弹坑,也被茂密的杂草与灌木掩盖了。胜利桥北侧上方立着一块高大的广告牌:高端景观大宅,全程预约中。由于正值夏秋之交,我们恰好能看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景象,桃花江两岸生长着夹竹桃,在阳光与江水的滋润下郁郁葱葱,让人油然而想到春寒俏料,江水哗哗做响,桃花绽放时的盛况。这时候,我隐约发现《桂林晚报》上,那句“寻找下一个陶渊明”的良苦用心。

 

与中隐路相交的桃花江路口,西山脚下,绿树丛中立着一块公益广告牌:濮存希标准的笑容前写着一句“关爱生命,抵御艾滋”。从机场出来经中隐路进桂林市区,从市区到被誉为“国宾洞”的芦笛岩参观,无论是谁,都必须先要接受“抵抗艾滋”的善意提醒。顺着桃花江路往北远远望见狮子岩村下面的“刘三姐大观园”,被红色的围墙包围着,像中南海的屋檐,像故宫的围廊,给人权力的森严与厚重的历史感。红色围墙内竹林茂盛,围墙外的荒草杂乱无章,无人打理。其实,桂林作为靖江王的封地,他已经被朝廷边沿化,森严与厚重感来自王城的权力,所以我认为,作为“民间美人”符号的刘三姐,大可不必把宫廷设计的建筑要素搬过来修饰“刘三姐大观园”,这样形式与内容反而不一致。

 

我遇到路口有一位老奶奶推着小推车在卖龟苓膏,价钱不贵,“诚信”写在她饱经风霜的黝黑的脸上。这些源自民间手工作坊的餐饮,我看到在不少景点的路口流动着。在“工具厂”的站台,我们望见绿树中冒出,阳光下,“代存窖酒,提供青瓷瓶”,字体颜色非常突兀,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防空洞改装成的酒窖,约两米高的门洞,远在十几米,酒渣味扑面而来。这大约是桂林保卫战时期的掩体或弹药库。酒渣味再浓,也难掩沿桃花江60年前展开的残酷的战争记忆。不能否认,桃花江还是一条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特征的河流。

 

一路行走看到桂林市铝合金门窗厂、食品厂,厂区内里面还藏着一个珍珠文化博物馆,山边防空洞附近,建于七八十年代,四层高,外立面磨石面的单位分配房掩映在树丛中。隐约看到上世纪桂林的一些制造业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山洼和河边。桃花江路5号,是一处院落,里面树荫浓密,湖与墙垣依稀可见,神秘而高深。我们看到桃花江江畔有几处这样围起来的工地,里面在大兴土木建造的酒店,或住宅。这种建设是对资源的破坏贱卖,还是……?拥有围墙内的这片资源的开发商当然可以以“自然之作,山水兼得”而引以为豪,但是,桃花江沿岸被围墙圈起来的山水,果真就是现代都市人向往的“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