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地理日记】华山游记(下)
(2006-07-07 14:38:44)

【地理日记】华山游记(下)2006/6/17
他山
进华山要经过一道拱门,其实是华山的一道豁口,我们从东往西坐火车进西安的时候,会看到那道门,或者叫第一道山门,古代有那么多英雄豪杰经过,应该能编出许多典故来吸引游客的,但这个位置目前只起到了一道检票口的功能。从这道门到索道站,大约有4公里左右,汽车沿着S形的山路爬行,左边是峡谷,里面的石头花白花白,一定是山洪暴发时冲刷所至,如今,山谷里已见河床,极低洼的地方才有少许水。
华山是座花岗岩山,树木和植被不像广西和贵州的山那样苍翠,华山无论是峰还是石,看起来棱角分明,很少有南方山石的圆滑与势利。上华山的山路两边虽也有植被和灌木,不如上黄山的路上的那样茂密和水灵,却增添了些阳刚之气,在这里仰望,山体仿佛河道上纤夫的肌肉,沧桑而愤怒,刚劲而不屈。仰视华山,我们能清晰地体验到男人裸体时的肌肉感,和山风掠过时的荡气回肠。
十几分钟就到达索道站停车场,这是一处半山的小盆地,周边的植被比较丰满,像是浓墨重彩的屏风,望着这景象,能增添一丝凉意。这里建有一排供游人歇息的回廊, 上山下山的人都在这里中转。从这里爬过一道坡就到达索道站。沿坡道的左侧排布着许多简易的旅游用品商店,还有一些卖中草药的小摊贩,其上摆放着硕大的灵芝与仙草。我就很奇怪了,灵芝本来是非常稀有的药草,古人为采一株,甚至以生命为代价,现在这物种不断灭绝的年代,灵芝应该更加稀有,可在华山脚下,怎么灵芝就泛滥了呢!
山坡右侧,“智取华山道”刻在山体上。智取华山道的起点竟然是一排整齐的石阶,石栏杆做工精细。这显然是后人为吸引游人的高招,却没想到恰恰是画蛇添足,它因此而掩盖了关于华山更多的传奇色彩。依山体搭建的还有一些餐厅,“白云川菜”、“湘菜”的牌子挂在门匾上,对于我们这些喜欢辣味的人来说,感觉特别亲切。当然,还有陕西特色的“肉夹馍”店,它挤在“川菜”和“湘菜”之间,显得有些尴尬。
这里上缆车大家排队井然有序,到这里导游就把门票发给大家,排队时间也不用那么长,不像在黄山,在云谷寺检票进门了,等导游卖缆车票还要半小时,再排队上缆车又要花半小时。华山的缆车比黄山的要先进,四人或六人一组上去,从高空俯视山道上蠕动的行人,和电讯设施,有飘飘然之感。在缆车上可近距离观看华山山体,它的纹理,它的裂缝,它与某些植物的生命相互咬合在一起的情景。
出缆车,首先看见的是一颗高大的松树,也有“迎客松”的那种感觉,可惜的是,这颗树已经枯萎,它的肢体挣扎着,仿佛向天空求助,在残暴的烈日下,游人关注的是树荫,而很少去关注一颗树的死亡。现在两条道摆在面前,一条往北峰,一条往南峰。也没有导游引导了,我们选择了先去北峰,向北望去,山脊上匍匐着低矮的庙宇。从导向标上看,那边是金庸华山论剑的处所。
顺着石阶上北峰,经过“北峰顶”的一道门,拾级而上,前面就是庙宇,一间石屋,其实是一个招待所,有商店、茶馆、药铺和录像厅。录像厅循环播放着《智取华山》的电影,这部六、七十年代人熟悉的电影,也许能唤起一些年长游客沉睡的记忆,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人人争当英雄,现在的好多人在市场经济中,在金钱的影响下,更在乎实际的东西,画面上的那些黑白画面的场景,确实离现在这个品牌与卡通横行的年代越来越久远了!
金庸当年写《射雕》时,并未到过华山,功成名就后,受有关部门邀请来华山论剑,也就是在山颠与知名人士座谈,就选在北峰,北峰海拔1600多米,在中国众多的山峰中并不高,在这里北望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那种感受并不亚于在泰山“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北峰关于侠客和文人墨客手迹的典故与野史不多,所以金庸题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和“华山论剑”几个字显得尤为尊贵,许多游客争先恐后在这里留影。这边还有一个景点就是“大鱼吃小鱼”,与黄山鳌鱼峰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怜的是“大鱼”身上北凿了许多洞,方方正正,排布也有规律,看起来好像是一处攀岩的场所。
从北峰南望,连接南峰的山脉象一条龙,所谓“龙脉”,“擦耳崖”仿佛龙头,近看就是一巨大的静卧的花岗岩,侧面刻着“华夏之根”。攀南峰先过“擦耳崖”,此处有一道“门”,属于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位置,本来是很险要的,但加上那些不太协调的木栏杆和铁链,这原始的风景就破坏了。这里留有“张善子大千”的墨迹,字的周围,没有兰花与野草的陪衬,显得清秀而单薄,如果这里多加上一些名人的逸事,或许更好。
再往前,这里前面的遗留的“墨宝”——摩崖、石刻多起来,有的地方题的是诗,有的地方刻的是名,找不到出处。顺着山道往上走,用手可以抚摸这些名家字迹,不像其他风景区景点的名家笔迹可远观而不可触摸。一路上,碰到不少挑夫。与黄山的相比,黄山挑夫似乎更“专业”,他们专一地上下运货,遇游人而礼貌地让道。而华山挑夫则更“牛”,他们中有收荒的,也有运货的,也有的属于那种具有表演性质的“艺人”,一般他们不会主动给游人让道,有时甚至不理会正在拍照的游客,他们很自我,一路唱着情歌,有的还唱着革命歌曲,当然也能解除游人攀登的疲乏。
我在都龙庙上了一炷香,许了一个愿,抽了一根签,向龙王三拜。听听道士算算我的运程,小息片刻继续攀登,到金锁关,便准备下行。上面还有路,包括代表华山之艰险的栈道都没来得及去。下山时,我才留意到一路上,香客们系的红丝带,有的系在栏杆的链子上,锁上,或者树枝上,在风中飘飘扬扬,鲜艳夺目。朝朝代代,香火向上,祝愿弥久,我跟所有善良的人们一样,把愿望和祝福留在山上,最后把疲惫的身体带回家。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