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0.qhimgs4.com/t01a50b1d49eb529484.webp
子綦有八子,陈诸前,召九方歅(yīn)曰:“为我相吾子,孰为祥?”九方歅曰:“捆也为祥。”子綦瞿然喜曰:“奚若?”曰:“捆也将与国君同食以终其身。”子綦索然而出涕曰:“吾子何为以至于是极也!”九方歅曰:“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今夫子闻之而泣,是御福也。子则祥矣,父则不祥。”
子綦曰:“歅,汝何足以识之,而捆祥邪?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吾未尝为牧而牂生于奥,未尝好田而鹑生于宎,若勿怪,何邪?吾所与吾子游者,游于天地。吾与之邀乐于天,吾与之邀食于地;吾不与之为事,不与之为谋,不与之为怪;吾与之乘天地之诚而不以物与之相撄,吾与之一委蛇而不与之为事所宜。今也然有世俗之偿焉!凡有怪征者,必有怪行,殆乎,非我与吾子之罪,几天与之也!吾是以泣也。”
无几何而使捆之于燕,盗得之于道,全而鬻之则难,不若刖之则易,于是乎刖而鬻之于齐,适当渠公之街,然身食肉而终。
http://p0.qhimgs4.com/t0154fde1bdec963d49.webp
凭空得到的东西,肯定有问题
徐无鬼是一位修行的方外之人,而《徐无鬼》是一篇饱含庄子对世人同情的故事集。
以这条线索来看,你就会发现庄子看着人们受苦的眼神中充满了一种暖暖的同情,这就是整篇文章的调性。
我们之前提到,庄子借由孔子的嘴提出一系列观点。总体上来说,庄子还是蛮认同孔子的,并且他对孔子很在意,念念不忘。
在学习《庄子》的时间里,我越发地觉得以前我们每个人都活在某种想象的偏见当中,总觉得庄子是在嘲笑孔子。其实在八九成的故事中,庄子笔下的孔子仍然充满了智慧、温暖、达观。
本篇,庄子讲了一则关于命运、相术,以及观人--观察一个人未来命运走势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会很感兴趣。
南伯子綦有八个孩子,“陈诸前,召九方歅(yīn)”。九方歅,传说是伯乐的弟子。
我们都知道伯乐相马很厉害,真正通达相术之人,不是靠理性推断的,他是望其精神和气象,然后感应出来的。而且相马、相鸡、相人之人,都是通过感受生命体的能量频谱,然后瞬间体会到未来的命运。
可能当年伯乐传给九方歅一套通感相术,所以子綦就邀请九方歅来看他的八个孩子。“为我相吾子,孰为祥。”--你看我有八个儿子,请给我的这些儿子相面,看看他们谁将来的命运不错?
哇,子綦真是厉害,养了八个儿子。那个时候没有幼儿园,他们肯定很操心。
古时候养孩子就跟养小动物一样,把孩子吃的东西堆在那里,他们居然也能长大。其实想想我自己也是,以父母的工资比例推算,我妈把我从一岁养到十八岁好像用了不到三万块钱。
九方歅看了这八个孩子,告诉子綦:“捆也为祥。”(捆有两个发音,一个念kǔn,一个念hǔn)
“子綦瞿然喜曰:‘奚若?’”--南伯子綦瞪大眼睛,高兴地说:“为什么呢?”
九方歅说:“这个捆啊,将来可以一辈子跟着国君吃饭。”
“子綦索然而出涕曰:‘吾子何为以至于是极也!’”这句话是说子綦突然有一种很沮丧、很寡味的神情,眼泪都飙出来了,说:“我儿子怎么能到如此极致的惨况呢?”
九方歅说:“他一辈子可以和国君一起吃饭,而且会恩泽到他的三族,更何况他的父母。现在先生听到此事却哭泣,你是在拒绝福分啊。”
在古代,一辈子有人管饭吃是天大的好事。所以,九方歅很不理解。
南伯子綦说:“作为一名修道之人,你凭什么知道所谓的好运气就真的是好事呢?难道有肉有酒就好吗?你知道这些酒肉美味是怎么得来的呢?坦白说,我从来没有期望过我儿子去过这样的生活。”
南伯子綦这段话的意思是,你的念力和愿力不是朝着这个方向发的,结果他却突然过上了你不期望他过的生活,肯定是有什么东西不对。
他接着说:“这就比如我从来没有放过牧,但房子的西南角突然跑出了一只羊;我从来没有狩过猎,但房子的东南角出现了鹦鹉或者鹌鹑,你不觉得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
对于我来说,我人生的目的无非就是和我儿子一起,过一种在天地之间悠然自得的生活,我希望他们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和他们一起在土地里面找食物,我不是很希望他们追求伟大的事业。”
这样的爹,有意思。
http://p1.qhimgs4.com/t01cd0768253c499ee9.webp
你跟孩子说过“你将来要怎么样”吗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篇不知道是真还是假的王朔的文章,他说自己就不希望女儿成功。他说:“你成功了干嘛,不就是不给一群笨蛋看你有多傻吗?”当然这篇文章可能是一篇伪作。
如果父母跟他儿女说:“我对你没有任何将来要发达的期望,我只希望你能够简简单单、快快乐乐地幸福。”可能这个孩子会愉快地成长。
小时候我的父母有没有跟我讲过“你以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认真想了想,好像真的没有。他们从来没有说过“你将来要怎么怎么样”,那么他们怎么把我养育成这么一个人的呢?
我认真地想了一下,父母只是在我面前扮演了一个很认真工作的人而已,或者扮演了一个不管在什么样的单位,总是经过一段时间就受到大家尊重的人而已,但是他们没有要求过我怎么样。
子綦就跟九方歅说:“我只希望每天能跟这群孩子过简单宁静的生活,现在突然有了所谓世俗的报偿,这是一种很怪异的征兆,我感觉奇怪的事情将会发生,非常危险。这并不是我和儿子的罪过,大概是上天降下的罪过!我因此泣不成声。”
结果后来你知道怎么样吗?
不久以后,捆被派到燕国去,在途中被强盗俘获,当时强盗觉得一个手脚健全的人很可能会逃跑。
于是这些强盗就砍了捆的脚,把他卖到了齐国。捆恰好被齐渠公买回来当作门卫,蹲在门口,只需要盯着外面就行了,一辈子管吃管喝。
从这件事情上来说,我们真的要重新思考相术到底意味着什么。同样一件事情--吃穿不愁,在不同的人眼中,都有不同的好坏之分。
子綦说的话很有意思。他说:“如果我没有把他往某个方面培养,从来没有想过他会变成某个样子,结果他真的成了这样,这太危险了--他童年所受到的教育,起码我希望他所受到的教育,是我演给他看的--我给他播下的种子都不是走这条路的,结果他后来莫名其妙成了这样的人,这真的很危险。”
这就好像一对老实巴交的父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成为明星。结果很偶然的机会,他的孩子成了明星。
有一天孩子浑身名牌回到自己的村庄,他在城市里生活的状态和在村庄里生活的状态完全不一致,就给他带来很大的冲击。
尤其是他整个家族命运系统预装的软件和他的命运不完全一致,或者有很大差别的话,可能真的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我不是说穷人的孩子就不应该发达,如果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就教育他:“你以后要成为一个很成功的人、对世界有影响力的人、对世界做出很大贡献的人。”哪怕是寒门子弟,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心念的种子和后来命运的轨迹是一致的,是不违和的。
但子綦不是这样啊,他希望自己的孩子悠然于天地之间,并没有希望他将来过上吃穿不愁的生活--最后吃穿不愁的代价可能就是不能悠然于天地,腿被砍掉。
http://p0.qhimgs4.com/t011f52f6d18eaade01.webp
对自己童年的愿力有一个交代
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问自己:“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是应该给他们一个未来的期望,还是应该给他们一个开放的世界,让他过理所当然的生活?”
我想说的是,在这个故事里面,一个人的命运和他之前的期许最好是向着同一个大致的方向,最起码不应该是矛盾或者冲突的。
如果你还想不清楚孩子的未来要怎么样的话,也许给他设置一个开放的未来,鼓励他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比你之前给他的设定(对于孩子来说)更得体。
每个人都应该想想童年的时候,自己播下过一颗什么样的“未来”的种子,然后看看自己今天的样子是不是小时候曾经想过的。
如果不是,起码应该想想中间发生了什么,甚至我们应该问自己--我现在走的路和我童年的发心不一样,或者和我父母对我的期许不一样,我能接受这种不同吗?我愿意接受这种改变吗?
当你意识到这个不同就是事实,而且你还愿意接受这个改变的时候,也许是可以自洽的。
如果你发现自己现在走的路、做的事情,和小时候播下的心灵种子不一致,而且你还不认同的话,那可能真的是一件需要安静下来反省的事情了。
子綦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命运不协调所带来不详之兆。
每个人在小时候都以某种方式被播下一些种子,这些种子大概是他的父母,他所处的环境赋予他的人生状态的期许。如果后来他的生命轨迹大致是这样的话,无论高低,其实是有一致性的。
但人世间又有种种不确定性,生命的轨迹到后来可能会演变得始料未及。如果之前的种子和后来的果实不匹配了,我想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觉察。
很多人一辈子过得不是很开心,并不是因为他成功或者不成功,而是后来所谓的成功和他之前的期许不一致。
所以我建议大家做一个小小的心灵功课,去看一下你小时候曾经梦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梦想包含了哪些你自己的发愿和父母对你的影响。
再看一下现在你大致是不是往这个方向上行走,或者大约已经成为类似这样的人。如果是一致的,我们应该坚持,因为这就是你的初心,守得初心,方得始终。
如果不一致,我们可能要花点儿时间问问自己--这种不一致,是你真心能够接受的吗,你能认同自己已经改变了方向吗,现在的方向是你愿意坚守的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管是“是”,或者“不是”,当它出现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觉察,这种觉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真实的状态。
有时候仅仅是因为混混沌沌地感觉不一致,隐隐约约地不确定,总觉得哪里不对,但是没有清醒地知道“哦,原来我现在过的生活并不是我童年的期许”,那种模模模糊糊、暧昧的混沌,不了解自己的不一致,才是真正导致我们不快乐的底层原因。
我想大致是这样吧,只要意识到我今天正在走的路,哪怕不是童年的期许,但我现在已经在心灵上补写了一个修订,我告诉自己已经换跑道了,而且是我接受的跑道。
对自己童年的愿力有一个交代,好像事情一下子顺了很多。
我做过类似的练习,还蛮有趣的,分享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