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话题皇后”胡杨:婚姻就是照镜子,关爱自己才幸福

标签:
存在比拥有更幸福雕刻时光 |
分类: 爱上老子 |
“情感话题皇后”胡杨:婚姻就是照镜子,关爱自己才幸福
与“感情经济学”结缘
首先声明我是学新闻的,对经济学没有太多的了解。
2009 年我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感情经济学》,书名是出版社定的,因为当时“经济”这个词很时髦。这本书的内容是我那些年为报纸杂志做的情感话题集,以24个情感方程式的形式铺陈开来——有故事,有问题,有建议,有解答。
在自序《如果梁山伯懂点博弈论》中,我写道:“博弈论中最著名的‘囚徒困境’说的是,假定每个参与者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关心另一个参与者的利益,那么‘囚徒困境’就产生了,因此反应出个人的最佳选择并非团体的最佳选择……”当时我也坦承道:“不得不承认,我是经济学的门外汉,不懂经济却大谈博弈论,有班门弄斧之嫌。但是我知道一个生活至理,那就是任何一个食物都能带领我们到达曲径通幽处。”
其实,我最开始关注爱情婚姻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纸媒第一批家庭、周末类报纸开始创办,如火如荼,我们妇女报也办了一个《伴你》周末报,发行量非常好。我很幸运,来报社不久就遇上了好时机,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涉足爱情婚姻家庭领域以及女性成长,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与写作。
从1999年跟同事合著《盘点爱情》开始,我起陆续出版《简约浪漫》《艳遇似鬼》《温柔风暴》《成品女人DNA》《姿态穿在身》《告别女子伤学院:亲爱的,就是要幸福》《姿态穿在身》《感情经济学》《遇见好命的自己》《存在比拥有更幸福:与老子谈情说爱》等10本书。内容由恋爱、爱情、婚姻、家庭发展到关注女性成长,可以说内容越来越丰富,视野越来越开阔。其实整个写作过程,也是我个人成长的历程——我的人生,从充满缺憾、焦虑到日趋圆满!
每一段感情都有丰厚的“红利”
据我所知,经济学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一对情侣或者是夫妻,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责任有限公司,如何持续发展,的确存在着资源配置与利用的问题。
比如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职业女性的普遍存在,这种模式被打破了,很多女性成为家庭、事业双肩挑的角色。这时候如果女性朋友没有“心态转型”,肃清“男主外女主内情结”的流毒,那么你很可能活得无比纠结、痛苦,难以幸福。而城市“高精尖”单身女性越来越多,跟她们的“心理转型”有很大的关系。
就像我自己,找对象的时候没有特别考虑“经济条件”这一项,那么结婚后柴米油盐扑面而来,自然而然就会落入俗套:你怎么不像人家老王那么能挣钱啊;你看人家老李……对方也很无奈:你找我的时候我就是这样啊!女人婚后经常翻脸不认账,又喜欢“秋后算账”,所以生活往往搞得一团糟。
婚姻之船刚起航就触礁,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很多婚姻都死在 “七年(三年)之痒”上!为什么?因为当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反观自我,去学习解决问题,而是选择对抗、逃避!结果是——把问题带进了下一段情感之中!
其实,每一段感情都有丰厚的“红利”,即使是一段失败的婚姻,也充满了营养!如果我们善于汲取经验教训,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了解对方的心理,那么两性相处各阶段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无论是爱情和婚姻还是我们彼此双方,都有了自我更新的机会。
按照我现在的想法,很多婚姻都是“可救”的!那些经历过风雨又见彩虹的婚姻,都得益于——婚姻中人善于把握契机,自我成长!
欲取固予,爱的秘密
在经济学中的成本与收益问题尤其关键,而在爱情婚姻中,我看到的是“付出与得到”。
绝大多数人进入关系的时候,关心的是他们能够从中得到什么,而非他们能为关系付出什么。但是关于爱有一个小秘密,那就是:索取,你得不到;给予,你才能得到。“欲取固予”是老总《道德经》的智慧。
打一个比喻,就好比寒冷的冬夜我们走进一间壁炉里燃烧着熊熊烈火的房间(常常比喻恋爱以及新婚阶段),我们感受到炉火的温暖和光明的照耀。但是壁炉里的炉火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快要熄灭了(比喻婚姻平淡期),我们却说:让我更暖和一点吧,而不是伸手去为炉火添一把柴。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爱的首要特征是与“索取”相对立的“给予”。也就是说,如果在亲密关系中你注重的是得到与索取,那么可以说,那不是爱。而《与神对话》一书中更是一针见血指出:如果人类的恋爱关系令人失望,那是因为人们进入关系的理由是错误的。绝大多数人进入关系的时候关心的是他们能够从中“得到什么”,而非他们能为关系“付出什么”。
你可能会吃惊:难道我们进入关系、走入婚姻的理由不是因为“爱情”吗?答案真的步乐观!实际上,大多数人进入关系的理由,都是在“爱”的名义包装下的东西。比如为了摆脱孤单寂寞,为了改善生活,或者是得到他人以及社会的认可,等等。
这就是我们的亲密关系之所以支离破碎、伤痕累累的原因。尤其是女性,进入婚姻时更看重的是——在婚姻中我能得到什么。
如果内心没有爱,如何分享爱?这里的“没有”,并不是说我们内心真的缺乏爱,而是我们本有的恐惧、焦虑挡住了爱的光芒。恐惧是黑暗,而爱是光明。
就像一间黑屋子,黑暗的存在只是因为那里缺少光明。我们只需带进去一支蜡烛,黑暗就会被光明所取代。而“自我认知”是驱走恐惧黑暗的烛火,也是爱的光芒。
两性差异:上帝的美意
在爱情婚姻中,两性差异问题是矛盾的焦点。请记住:不是要去换一个没有差异或处处顺着我们的爱人,而是学习——如何欣赏差异。
毋庸置疑,在爱情婚姻问题上,我们都是理想主义者,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伴侣。但是大千世界,就连两片相同的树叶都不可能找到,何况人乎?也就是说我们的伴侣无论多么合适,与我们都存在着千差万别。夫妻之间经常都是为了一些小事大动干戈,大部分争执恰恰是由双方性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差异引起的。
所以,如何对待两性之间的差异,就是夫妻和谐相处的关键。而你怎么看待差异,与你选择什么样的行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实,当你把差异看成是特点而非缺点的时候,关系就发生了根本性质的转变。因为特点会被尊重,而缺点需要被改造。所以那些有智慧的人会把伴侣与我们不同的地方看作特点而非缺点,而婚姻正是透过夫妻间的差异达成和谐统一,从而使我们成为更丰富、更豁达的人。
所以有人说:“某种程度上说,婚姻中若有冲突或不愉快,根本原因不在差异的大小,而在于我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别人顺着我们的意思。所以冲突是在提醒我们:不是要去换一个没有差异或处处顺着我们的人,而是学习如何欣赏差异。”
的确,没有差异的婚姻几乎不存在。即使存在那也会是死水一潭。而有差异的婚姻就犹如春水荡漾的一潭活水。因为婚姻中的差异即动力。
所以我们亲密关系中最大问题就是“排他”,求同而不能存异。更少有人意识到:伴侣之间的差异,是上帝的美意!因为,接纳才是真爱。
婚姻就是照镜子
我常常说,婚姻就是照镜子,通过对方这面“反光镜”,我们“照见”到自己内心的景况。
比如焦虑、不安与恐惧,以及极度渴望被承认、被认可的心理诉求,就是我在婚姻生活中,不断通过先生这面镜子“看见”的,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学习。
比如当他发脾气的时候,你不是立刻做出反应,而是“回光返照”出自己某天发脾气的样子。你突然就笑了,原来自己发脾气的时候是如此丑陋不堪。
“多可笑啊,我以前是不是也像他这样?”这就是曾经“坏脾气”的我,现在经常发出的笑问。
在《爱的提醒》中作者指出:“判断你在亲密关系中有没有迷失的方法是,当你遭遇混乱和痛苦的时候,如果你把指责、抱怨的矛头直指你的伴侣,你不停地攻击他而忘了你自己,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你迷失了,你迷失在‘我对你错’的假象之中;当你遭遇混乱和痛苦的时候,不是怨恨、抱怨或攻击你的伴侣,而是开始去了解自己的内心,从而开始更多地了解生命,那么你就没有迷失。”
的确,“在关系之中学会爱,是一种自我净化的过程,因为它能揭露自我的运作方式。缺少了这种揭露的活动,关系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换句话说,如果婚姻的目的不是为了自我认知与完善,那么它的存在价值将大打折扣。这就是为什么说,“婚姻为我们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机会”的原因。
有一种成功叫家庭和睦
现代人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渴望成功,其实家庭和睦也是一种成功,还是我们人生最大的福利。
“家和万事兴”这句老话我们人人皆知,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各自为政,忘记了“家和”这个总体目标。
在职场或者赛场上,我们常常强调团队精神、整体意识,而家庭中我们常常忘记夫妻就是一个团队,家庭维护更需要整体意识。这就好比打网球时,你有一个球友,你们即是对手又是盟友,为了达到“一起娱乐”的目的,即使打法不同,也不会相互拆台。试想你的球友不断地对你说“不要那样打,应该这样打,那样打是错误的”,你会觉得这场游戏毫无乐趣可言,所以就不愿意跟他玩了。
这正是发生在我们家庭里的事情,夫妻彼此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打球”,或者想改变对方的“打法”。如果我们可以把伴侣当作球场上的合作伙伴来对待,那么夫妻关系也许会大有改观。
的确,最好的婚姻就是“得一”,婚姻“得一”则富比天下。
在《存在比拥有更幸福:与老子谈情说爱》这本书里,我将我这几年学习《道德经》的体会,分四个部分跟读者分享:第一部分:与老子谈人生——人生是一本“易经”;第二部分:与老子谈情说爱 ——婚姻里的中庸之道;第三部分:跟着老子做父母 ——道法自然育人;第四部分:跟着老子做女人——做海量内存女人。
正如奥修所说:老子是最伟大的钥匙。如果你了解他,他就是一把总的钥匙,你可以用它打开所有存在于生命中的锁。
的确,《道德经》不是用来学术研究的,也不是用来“讲”的,更不是用来膜拜的,而是——用来“活”的。学以致用!
其实,《道德经》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高深晦涩,距离通常是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大道至简。只要我们走出自我的藩篱,就能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圣人”“幸福使者”。
所以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更多的人,走上自我探寻之路,找到自己内在的明月,收获此生的圆满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