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怎样
(2015-06-16 14:36:59)
标签:
佛学存在比拥有更幸福雕刻时光教育 |
分类: 育@姿态 |
一杯咖啡开始新的一天。坐在电脑前,第一份遇见是微博上的一段9分钟的视频《这是水》(This is Water)。适逢高考期间,紧接着就是毕业季,教育相关的话题自然就多了起来。
《这是水》是已故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2005年在凯尼恩学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视频从小金鱼问“什么是水”开始,讲到一个刚参加工作的白领繁忙而枯燥的一天。
下班开车回家,到超市排队购物,然后拥堵在路上,头都大了,情绪几乎崩溃……然后作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什么才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
答案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在繁琐无聊无奈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有意识,知道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
在普通人眼里,学士、硕士、博士这些文凭意味着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但真正的教育并不能完全用你读了多少书、拿到了怎么的学位来判定,而是——你面对一件事时会如何去思考。作家指出:越是对自己思维意识有控制力的人,越是意味着教育的成功。
教育的意义被他大概可分为以下四点:1、获得一份工作以谋生。2、去了解生命本身,了解人生的整个过程,了解广大生命的所有精微面——它惊人的美、它的哀愁及欢乐。
而《这是水》要阐述的恰恰是克氏的“后三条”,尤其是——教育带来全然的自由和无限的包容力。
的确,我们花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时间在学校里学习、接受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知识、名声、乐趣以及金钱、地位,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更为重要的——正如水之于金鱼!金鱼无法知道水,但那恰恰是最为重要。教育最为关键的功用在于,让我们拥有控制自己思维意识以及情绪的能力,以享有真正的自由。
比如疲惫的你下班后去超市购物,排队结账发现前面有将近30人的长龙。当你着急上火时,看到一个女人挤到款台前,结账走人。此刻你本能的反应是愤怒:她怎么加塞儿?也许脾气暴躁的你会走上前去跟收银员理论一番。
但是你也可以这样想:是否她有吃奶的小孩等她回家?是否有生病的丈夫等她去照顾……这样一想,等待的时间非但不漫长而且充满了爱意。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滋养。
就像那天我拍完晨光下茶席上的杯盘,将美轮美奂的照片发到在微信上,写道:人生不就是取景吗?让什么进入你的视野,不让什么进入,取舍之间就是生活的大学问。
的确,取舍以及怎样看,关乎我们的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繁琐重复甚至从满挫折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学会“一念之转”。
保有意识的反面就是无意识,那是默认设置,是一切想法都依照我们动物的本能。
从本能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越是自我意识强的人,越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因为时时刻刻他都在维护自己的存在感,一旦有违就会揭竿而起。
而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会在自己落入本能反应时掉头走开,退一步海阔天空。
2014年美国杜克大学的教研人员给2014届的毕业生画了14幅漫画,讲述了真正受教育者终其一生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
1、不过无意识的生活(Pay close Attention)。留心观察和体会身边的世界,留意生活中的细节,这才是你的生活!
2、人生选择没有对错(No right or wrong)。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3、“关系”比“索取”更重要(Relationships matter)。友好的人际关系比获得某些物质更让你拥有满足感。
4、拥抱不确定的生活(Embrace ambiguity)。不确定是人生的常态,必须正确面对。
5、关注人本身,而非头衔(Respect people over job titles)。不以人的职位头衔去衡量Ta是否值得你尊敬,不戴着有色眼镜审视别人。
6、坚持(Stick with it)。你要认清选择: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
7、学会在拒绝中找机遇(Reframe rejection)。
8、价值在挑战中实现(This is your Life)。不要总是生活在舒适区,有挑战才有进步的空间。
9、教育让你学会反思(Stop and look back)。
10、受教育不代表聪明(Educated≠Smart)。
11、慷慨(Be generous)。教育让我们学会对人更加慷慨。
12、灵感来自阅读(Reading leads to inspiration)。阅读力也是创造力。
13、做自己,也要善学习(Be true to yourself)。
14、拥有感恩的心(Give back)。
一句话:学必归养,不养,所学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