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天跟同事聊天,她说:女人结婚之后,要么变成天使,要么变成战士。
然后她承认自己是战士,不舍得吃不舍得花,还要拼命挣钱养家,而与她条件相当的小姑子就不同了,结婚之后就成了天使。
原来她的小姑子跟她一样年龄,当初嫁人的时候,小姑子是“下嫁”的,但是几年之后那个男人发达了,这样小姑子就过上了吃香喝辣的“天使”生活,光貂皮大衣就有4件,件件上万元。
同事这么一说,我还真的思想了片刻。自己是战士还是天使?表面上看自己是不折不扣的战士,但是天使的一面也昭然若揭嘛。
还有一次,女友问:你跟老公是情人、亲人还是兄妹关系?我同样思考了片刻,好像哪一种都是,又哪一种都不是。
我说这些的用意是想说明,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给事物归类,而且通常是非此即彼。
比如当有人说,“女人结婚后不是变成战士就是变成天使”,我们往往不是把自己归类为“战士”,就是归类为“天使”。当然“天使”属于少数人。所以大多数女人在发现自己“战士”的身份之后,都有那么一点失落、委屈或者不甘。我凭什么不能成为“天使”?
再比如一旦你认为丈夫在你们的关系中充当了“哥哥”的角色,就会始终用“哥哥”的标准去要求对方,如果对方没有成全你的要求就会失望;一旦你认为你们已经成为亲人关系了,就会懈怠两个人之间感情的增进,无条件地接受现实的无奈;或者你希望伴侣身上有更多情人的色彩,那么你时时处处都希望他能给你浪漫温馨的感觉,不断制造出激情。如果不得就会对他失望,对爱情婚姻绝望……
说得严重点我们都喜欢制造圈套,给自己或者他人“套”上,这是一种投射。看看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套中人”,而我们不但是制作圈套的人,也被套在其中。所以伴侣之间才有那么多的是是非非。
这正是我们不断在做的事情,给他人、爱情、婚姻设圈套,而被囚禁的是自己的幸福。
因为任何事物,一旦“上套”,基本就“死”定了。我们往往不是面对一个人在说话、在行动而是在对一种幻象。这样误解和矛盾自然就产生了。
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想“解套”,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这一惯性行为——投射,以及投射所产生的后果——不接受现实存在。这样当我们进入投射关系的时候,提醒自己警惕圈套。此时保持中立是不错的选择,即放弃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看法。
也就是说,在选择自己是“战士”的时候,想想是否有“天使”的一面?在选择夫妻之间是亲人关系的时候,去发现那些情人时光……
因为什么事情都是相对的,我们用绝对的眼光去看问题的时候,只能看到偏面的现实,犹如瞎子摸象。
该是战士的时候战士,该天使的时候天使;该亲人的时候亲人,该情人的时候情人,这样也许更接近现实与真相呢。
补充:看武志红的博客,他也在关注这个问题,你即不可以A,也不可以—A
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灵活,而通向灵活的一个也许最有效的办法,是常对自己说“你既可以A,也可以-A”,并将这一原则在生活中活出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