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加拿大探亲的女友简云终于开博了,文笔相当出色的她,在谈到开博的理由时说,开博是出于“游民的寂寞”。
“近一年下岗三次,待岗数月,仿如游民,如今又因为不得不为之的私人理由,暂离永远热闹如菜市场的北京,游到这个千万里之外的加拿大寂寥小城——Brantford。盼望春暖花开,我可以回去面朝人海,之前的日子只能面对电脑,偶尔从窗口俯视层层迭迭的冰雪。越寂寞越想说话,那就在网上对着自己说说游民的寂寞。”
其实,我是跟她一起“下岗”的。我们分别在大报下的子报子刊工作。她是从那张报纸下岗后来到我们杂志,而半年后我们杂志也“下岗”了。这样我们就互相嘲笑为“下岗女工”。
很早就听过“下岗女工不流泪,挺胸抬头走向夜总会”的段子。哈哈,还好,我们下岗后还有2000来块钱的基本工资支撑,所以不用“走进什么会”。
下岗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不陌生了,一个岗位一辈子的事情已经不多了。这就牵扯到我们如何对待下岗这件事情的问题。
我个人的感觉是,很多时候坏事都能变成好事的,就看你如何对待了。
同样在杂志社工作的男性朋友就总结道:做杂志的人都有“痛经“,无论男女。也就是说,每月都有那么几天,痛不欲生,那就是发稿日。
其实在真正下岗之前,我已经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这斗争的结果就是接受命运的裁决。
所以女友说我心态好,其实“好”是从“不好”那里调整来的。
我是一个焦虑感比较严重的人,很早我就懂得,不能靠单位,不能靠组织,那样你总是被动的,而是要靠自己。所以开发自己的“副业”是当务之急。
大的环境我们个人无法掌控,我们只能尽量练好自己手里的金刚钻,这样就可以做职场不倒翁。
话说下岗这段时间,真的是收获大大。
我从来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可以认真地读书,没有那么大段的时间与自己相处。这真的是一种奢侈。因为工作的关系,写东西也只能是“短小”的豆腐块,而不可能写“大作”。
当然,忙碌惯了的人会不习惯停下来,一停下来就心慌。但是在经历了心慌之后,在经历了“无为”之后,你才可能发现——人生还有另一片天空。
退一步海阔天空,真的是有道理。它让你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什么是需要放下的事情。
千万不要把那个你每天要去打卡的”岗位”当作整个天空,没岗位了你就觉得天塌下来了。当然,前提条件是,有个岗位一直在你心中。这个岗位不需要评职称,不需要听什么领导的,你就是主人翁,目标就是不断挖掘自己潜力。
就像朱德庸那样,在历数了上班的种种“罪恶”后,还不忘在《关于上班这件事》的序里说:“就某种程度来说,现在的我依然是个上班族,因为我每天还是必须花固定的时间在桌前作画。只是,那是我的书桌,不是别人给我的办公桌。”
岗在心中。每个人都要寻找自己的岗位,那个岗位不是单位分派给你的,而是属于自觉自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