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一种女人,不知道何谓伤害

(2007-10-31 08:44:20)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文学/原创

成品女人

姿态穿在身

胡杨

分类: 爱@姿态

   在博客里看到这样一条留言:因为你没有受过男人的伤害,所以你才这么说。如果你受过伤害,就不会这么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我想留言者肯定是一个女人,而且是一个受过伤的女人。某种程度上说她的指责是对的,我的确是一个不知道“何谓伤害”的女人。不仅是爱情伤害,包括朋友、陌生人之间的伤害在我这里也“不存在”。

    你一定会说,你是命运的宠儿。女人的定语不是“容易受伤的”吗?有首歌就叫《容易受伤的女人》。

    果然如此吗?我想如果让留言的女子来评判我的生活,那么她一定会摘捡出一些“伤害事件”,但是那些“伤害事件”在我这里是不成立的。或者说那些伤害事件只是“一时”的,它的寿命如此短暂!

 

    到底什么是伤害?谁又能伤害我们?

    答案是:整个受伤害的机制完全属于个人内在的课题。我们以个人的知觉和诠释来定义伤害。其实能伤害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伤害你的那个人,顶多提供了一把刀子,是你自己把它插进自己的胸膛。

    这是《懂得健康》的加拿大籍作者黄焕祥的真知灼见。他在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伤害事件:他小时候曾经承受种族歧视。学校同学嘲笑他是“chink(泛指中国佬)”。有一天,他受到侮辱以后坐下来思索“chink ”。这个字眼让他如此难过。他把这个词分开,“ink”与“chin”都不能让人感到难受,只有把它们连在一起成为“chink ”时,他就会感觉胸部一阵痛楚。他突然有所醒悟——“chink ”这个词就像其他孩子用来伤害他的一把刀。但是如果要受伤,他必须拿起这把刀刺进自己的胸膛。

     那天一之后,他决定再也不拿起“chink ”这把刀,而是学习放掉一直为之难过的习性。

“就是这样,其他人想伤害你,但是必须你自己拿起刀子来配合,实际的伤害才会发生。”

 

    所以说伤害某种程度上说是“自找”的。而且“伤害”是因人而异的。即把某个人“很受伤”的事情,搬到另一个人身上,也许她并不觉得那是一种“伤害”。

比如女人A恋爱了,一心一意地投入这份感情,后来发现男人爱上了别人。女人A为了这段感情付出了青春、清白和全部的情感,所以她感觉自己被抛弃、被伤害了,所以她不轻易放手。

    换作女人B,男人另有所爱,即使她一直受蒙蔽,最后大梦方醒,此时她也会哀伤,但会选择和平分手,而不是死缠烂打,到最后把自己推到受伤者的席位。

    女人A与女人B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是以被动、顺从者的身份投入这段感情,完全没有自我负责的精神;而女人B是以主动的参与者身份投入这段感情,即使最后的结局是分手,她曾经快乐过幸福过,于是坦然接受了悲伤的结局。

    就像两个人的电影,散场了,留下你一个人收场,这也没什么不好。千万别让自己沦落为成“伤心电影”的女主角——两个人的电影散场了,你还留在原地,回忆,伤痛,诅咒。感情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垂不朽。

 

  “容易受伤的女人”通常是那些爱情电影已经散场,她却迟迟不肯放手的女人。越不肯放手伤害越深,伤害越深越不容易放手。就这样女人伤痕累累。

    一直沉溺于伤害而不起的女人,其实是自我防卫机制在作怪,是一种逃避。曾经受到的伤害,冥冥中让她判断人生充满了伤害。所以她把自己封锁在过往的伤害中,这样就可以避免以后的伤害。

    这是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情结。而把自己封锁在过往的伤害中,就等于拿一把别人赐予的刀,慢慢插进自己的胸膛。

伤害事件时有发生,也许我们无法阻止伤害,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决定如何面对伤害。

    其实直面伤害,就可以让伤害留在原地,而不是一直跟着我们。

    如何正确面对伤害?那就是我们一定要认清,自己是命运的参与者。这样即使伤害发生了,我们也不会把自己看作是环境或者事件的受害者。一旦认清了自己在事件中的角色,你就能够发现一种可能性:我们可以扮演脱身而出的角色,而不是一味的受害者。

    另外,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即使我们真的遭遇伤害,依然存在把伤害转化成良性经验的可能。就像疾病,我们某种程度上说都是疾病的“受害者”,但是许多人把与疾病相处的过程当作一种历练的过程。它让我们更切近生命的真相。

    卡尔·门宁格在半个世纪之前谈到过疾病的自我责任:疾病在某部分是世界对一个受害者的作为,但是更多的部分是受害者对世界与自己的作为。我们想的不应该是“看看命运是但如何对待这个人”,而应该能是“看看这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命运的”。

 

    伤害也如此。从表面上看是伤害者对受伤者的作为,其实是是受伤者对自己的作为。

    所以我们要在伤害面前承担起“自我责任”:不要老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女人,而是要问——女人你是如何对待伤害的?!

 

相关阅读:女子伤学院,你毕业于哪个系

当当网买胡杨新作《姿态穿在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