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十大攻略
(2010-12-24 13:47:31)
标签:
健康 |
关键词: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
高糖高渗综合征
乳酸酸中毒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这一点,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是一旦出现并发症问题就严重了。糖尿病并发症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两大类。由于胰岛素和抗生素的发明与应用,以及血糖监测的普及,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糖高渗综合征、乳酸酸中毒、低血糖昏迷和各种严重感染)的死亡率明显下降。目前造成糖尿病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的死因中,慢性并发症占76%。因此及早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对改善糖尿病病情和预后,减少糖尿病病死率和致残率有着重要意义。临床实践和一些大型临床治疗研究如美国DCCT和英国UKPDS的结果表明,严格控制血糖可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但是不能完全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丹麦Steno糖尿病中心采取综合强化治疗措施则可使血糖达标者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降低,其原因在于糖尿病是复杂的综合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因子不仅仅是高血糖的问题。因此,要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需要针对多种致病因子,采取综合的强化治疗方案。
一、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是指患糖尿病5—10年后,对大血管,微血管与神经所产生的特有损害和病变,并由此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导致残疾和死亡。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脑血管病变
基本病理改变为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血管病变非常广泛,不论大中小血管、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均可累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远比正常人为高,发生较早,进展较快而病情严重。在此基础上常并发许多脏器病变,包括心、脑、肾、眼底和下肢血管等。1/3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与糖尿病血管病变有关,1/4脑中风患者与糖尿病有关,因此糖尿病对心脑血管病变危害极大。
2、肾脏病变
糖尿病肾病主要是微血管病变所致,病理改变为肾小球硬化,可分为结节型、弥漫型及渗出型3种。糖尿病患者有25—44%出现糖尿病肾病,临床上可分为肾小球超滤期、寂静期、微量蛋白尿期、大量蛋白尿期和尿毒症期五期。前三期如果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还可得以逆转。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后约半数病人死于肾功能衰竭。
3、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指糖尿病患者出现外周神经受累的症状,体征或/和异常客观指标(如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如果没有症状体征则为亚临床神经病变。临床上以弥漫性神经病变,如远端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及植物神经病变较常见,而且常常呈慢性进行性的发展。发生神经病变后,病人早期感觉减退,可呈对称性下肢疼痛、灼痛,有时剧痛。当植物神经累及后,病人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顽固性腹泻或便秘、胃轻瘫者进餐后反复呕吐、尿潴留和尿失禁、阳萎等。神经病变给糖尿病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病人甚至会产生难以生存的自杀念头。
4、糖尿病眼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致盲的首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常诉视力模糊,除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外,糖尿病人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晶体改变即糖尿病性白内障。影响视力的白内障占47%,其中16.5%已有严重视力损害,甚至失明。糖尿病性白内障呈晶体包囊下雪花样混浊,且发生早,进展快。
5、糖尿病足病变
糖尿病足主要是血管和或神经病变的结果。临床上将糖尿病足分为5期,表现为足局部感觉异常、水疱、皮肤变黑、溃烂、直到足大部分坏死。绝大多数因下肢坏死截肢者与糖尿病足病变有关。
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综合防治措施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其轻重与病人血糖升高程度和病程密切相关,但也有一部分病人即使血糖控制良好,依然发生慢性并发症。这些慢性并发症到底能不能预防,以及采取那些预防措施才能减少或延缓它们的发生呢?根据近几十年的研究成果,目前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并发症危险因素和预警指标的监测
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在于控制并发症危险因素,以及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并发症。因此,必须定期检测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和并发症预警指标,以便即时祛除这些致病因子,早期发现并力争逆转并发症。这些监测指标包括:(1)体检和物理检查指标 血压,体重和腹围,足背动脉搏动和踝动脉/肱动脉收缩压比值,肢体末端痛、温、触觉,眼底检查,心电图和大血管超声,肌电图等;(2)血液学指标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酸,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3)尿液指标 尿微量白蛋白或微量转铁蛋白排泄率。
2、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精神紧张,控制体重,锻炼,低盐和低脂肪饮食,戒烟,限量饮酒可以预防高血压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证实较低热量和脂肪、较高纤维的饮食如野生苦乔麦,其所含粗纤维是大米的2.6倍,可延缓血糖的吸收,减轻对胰岛素分泌的刺激,加上定期和有规律的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
3、消除胰岛素抵抗作用
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细胞等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共同“土壤”。 胰岛素抵抗造成血糖和脂质代谢紊乱,使血浆胰岛素水平代偿性升高,从而可促进血栓形成、促进动脉壁脂质沉积和动脉平滑肌增殖、促进水钠潴留和血压升高,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因此消除胰岛素抵抗,使血浆胰岛素水平恢复正常,有助于防此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临床用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主要有:(1)胰岛素增敏剂 是一类新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最强的药物。临床应用表明这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糖,而且能通过纠正血脂谱和纤溶异常,恢复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抗炎作用有效防治心血管和肾脏并发症。国内用于临床的有罗格列酮片和吡格列酮片。(2)双胍类药物 包括盐酸二双胍和降糖灵。可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而预防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肝肾功能正常,体重在达到或超过标准体重,可首选双胍类药物,只有当盐酸二甲双服用至有效治疗剂量(1500mg/d)时,血糖仍未控制在良好状态,才加用其他降糖药物。 (3)补充铬元素 三价铬与菸草酸和多种氨基酸组成一种阳离子复合物,称为葡萄糖耐量因子(GTF)。GTF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参与膜胰岛素转运和增强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起始反应,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水平,同时降低血糖。(4)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一、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1、心脑血管病变
2、肾脏病变
3、神经病变
4、糖尿病眼并发症
5、糖尿病足病变
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综合防治措施
1、并发症危险因素和预警指标的监测
2、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3、消除胰岛素抵抗作用
文章来源:
点击查看全文:
后一篇:如何用好健康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