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良生活方式与心血管疾病

(2010-03-24 20:50:19)
标签:

健康

关键词:心血管病    高血压    糖尿病    心肌梗死    脑卒中

    常听到有人问,都有哪些不良生活方式是引发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事实上,不良或不健康生活方式有许多,不妨先理解这样一个概念: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活动形式,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方式。而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不良生活方式有膳食不平衡(过量饮食)、吸烟、过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和心理压力增加。在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下,人体就很容易出现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无论是吸烟、过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还是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心理压力增加,都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当多重危险因素出现个体集聚或是形成代谢综合征,就极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发生心肌梗死或是脑卒中。 
    为什么说膳食不平衡、缺乏体力活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呢?因为在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下,人体容易出现体重的超重或肥胖、高脂血症或是血脂紊乱、高血压、糖尿病。这是非常好理解的,如膳食不平衡,过量饮食或是暴饮暴食,结果是营养过剩,体内能量过多不被消耗,必然转化为体内脂肪储备,这种体内脂肪的适当储备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机制,可由于缺乏劳动和体力活动的消耗,就会出现过量贮备,表现为体重的超重或肥胖;脂肪摄入过多还可以表现为高脂血脂;肥胖加上不活动,极易导致糖尿病。医学研究发现,高血压有三大危险因素:即肥胖、高盐饮食和过度饮酒。这三大高血压危险因素都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冠心病也有三大(或是五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肥胖、糖尿病)。无论是三大还是五大危险因素,也都是生活方式问题。 
    目前,在我国这些危险因素已经形成流行或是爆发流行趋势,这就是为什么专家警告若不加以遏制,再过一二十年,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爆发流行决不是危言耸听。《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有这样一组数据: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1.6亿,血脂异常患者1.6亿,糖尿病患者2千多万, 超重2亿人,肥胖6千万人,吸烟3.5亿人,这些都是庞大的数字,心脑血管病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
    据估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现患脑卒中700万人;每年新发心肌梗死50万人,现患心肌梗死200万人;现患心力衰竭400万人。心血管病已成为社会的巨大负担,大量患者残疾,失去劳动和生活能力。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人数达250~300万,2003年主要心血管疾病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1300亿元人民币。当然,数据还很多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一句话:控制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水平已经刻不容缓。
只治不防,越治越忙
    那么,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包括哪些内容,人们应该如何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病?
    我们先来谈谈为什么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全球性的市场经济浪潮正在影响着现代人追求效率与务实的思维方式。现代人的价值评判标准更倾向于现实生活的成败苦乐,财富与事业为现代人所重视,加上人口增多、资源匮乏,又令现代人的生存竞争日渐加剧。人们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日益紧张的生活环境及竞争环境诱发各种身心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可见人的动因与结果是相违背的,因为人的一切行为其终极目的都应该是为了生命的健康,为此,我们必须作出改变,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研究认为饮食习惯不良和体育运动不足已成为美国人死亡的第二位原因。总的来说,在全部死因构成中,来自卫生制度方面的原因占10%,来自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各占20%,而来自生活方式的原因则高达50%。因此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显得尤其重要。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往往体现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合理的生活时间、和谐的生活节奏。
    我们有句话叫做“只治不防,越治越忙”。单单控制高血压就可以使脑卒中死亡率下降50%,心肌梗死死亡率下降58%。实际上75%的心血管病死亡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改善得到预防的。
改善生活方式,主要措施包括:
    ①戒烟;
    ②减轻体重;
    ③减少过多的酒精摄入;
    ④适当运动;
    ⑤减少盐的摄入量;
    ⑥多吃水果和蔬菜,减少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脂肪总量。合理营养的原则为适宜的碳水化合物,中等量的蛋白质、低脂肪。
    ⑦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文章来源:  www.365heart.com
点击查看全文:     http://www.365heart.com/shownews.asp?id=3418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