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符伟国 心血管网 血管腔内技术 动脉扩张性疾病 动脉阻塞性疾病
编者按:符伟国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在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和美国Cordis公司主办的“中国血管腔内技术项目”第二期培训开班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该期培训的主要负责人符伟国教授,符教授就大会情况、技术铺垫、学术交流等方面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以下为专访内容。借此机会,再次感谢符伟国教授百忙之中接受采访!
http://www.365heart.com/upload/newsimg/2008728165245186.jpg血管腔内技术的再次提高" TITLE="符伟国教授专访:承前启后 血管腔内技术的再次提高" />
符伟国教授
心血管网:符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心血管网的采访!中国血管腔内技术项目第二次课程培训已经成功召开,您作为该期培训的主要组织者和负责人,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这次培训的基本情况?本次就哪些疾病话题进行了培训?有什么亮点?
符伟国教授:首先感谢心血管网对我们工作给予的一贯支持,中国血管腔内技术项目第二次课程培训主要是承接在北京举办的第一次的基础上召开的,这次培训活动是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美国Cordis公司联合举办的。从规模上来看,我们在全国各地选派了24名血管外科专家,而且这些专家都已具备一定的临床操作经验和对整个疾病治疗经验的基础上来参加此次活动的。
VIVA在我们血管外科的医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且是一个国际的、专业的学术的培训会议,它的模式是通过疾病的治疗培训和操作技术的培训来达到一个规范的平台,每年9月份在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定期举办的VIVA国际会议集合了国内外著名的心内科医生、血管外科医生、介入放射科医生、神经内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其授课团是由美国血管内科医生 Michael Jaff教授为主要倡导者,主席是Gary Ansel,教授,他们的宗旨就是广泛的将疾病的治疗培训和操作技术作为一个规范的平台传播出去。
这次由主办方美国Cordis公司全力支持的在中国举办的CET-VIVA的学术活动分为三期,分别在北京、上海、北京,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地点是因为北京和上海都有美国强生公司在中国的培训中心,这样就方便做动物实验和模拟器的培训,也方便了由中山医院、301医院和北京安贞医院联合做的病人手术演示。
第二届的血管腔内技术培训CET-VIVA主要是在上海的中山医院进行,作为项目的组织者我与我的团队--郭大乔副主任、徐欣教授、陈斌教授、蒋俊豪教授、、杨珏教授以及史振宇、罗剑钧主治医生等来承担组织工作,并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4位专家和美国、澳大利亚的VIVA讲课团以及美国Cordis公司的全球总裁Mr. Seth Fisher和Cordis 全球首席技术官Mr. Campbell Rogers,充分体现大家对这次活动的关注度。
我们医院方面是由院长、全国血管外科学组组长王玉琦教授领衔,以及血管外科和联合起来一起来承办此次活动。这次培训活动的亮点之一就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培训,使得我们的血管外科医生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操作上都有一个新的提高。其次可以通过手把手言传身教后,使我们能看到世界上最顶级的腔内操作技术。这些手术怎么演示,如何变得驾轻就熟,只有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学到技巧,另外Cordis公司全程赞助的这个学术活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培训平台。此外就是通过观摩动物实验和模拟实验的演示,使得腔内技术从理论到实践在病人身上有一个非常连贯的过度,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希望通过培训活动能使更多的医生不论在治疗技术上还是理论实践上都有一个质的提升。
http://www.365heart.com/upload/newsimg/2008728165245563.jpg血管腔内技术的再次提高" TITLE="符伟国教授专访:承前启后 血管腔内技术的再次提高" />
符伟国教授答记者问
心血管网:这期培训之所以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牵头,并且能够邀请到美国VIVA国际授课团前来中国授课,我想这再一次证明和巩固了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在业内的地位,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科室建设的现状?以及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是如何为全国血管外科医生搭建起这样一个学术交流平台的?
符伟国教授:美国强生公司能够把第二届CET-VIVA放在上海中山医院主办,可以证明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在中国的领先地位。
目前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有40多张正式床位,有10名专业的血管外科专家队伍,每年手术量都在1000台以上,门诊量在一万人次左右,这种规模在国内来说也是具有正规和专业的典范,从我们治疗的疾病来看,主要是以动脉疾病为特色,包括动脉扩张性疾病如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以及外周动脉瘤等,同时还有很多动脉闭塞性疾病如颈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闭塞症,这些都是我们主攻和研究的方向。
这次的VIVA培训,我们更注重在动脉阻塞性疾病方面。根据VIVA的讲课要求我们每天准备5例病人,一例是颈动脉狭窄的,一例是肾动脉狭窄的,还有三例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通过对这些病例的治疗来体现研究中的最新进展这是一个主要内容。中山医院和全国专家的良好密切的沟通有助于CET-VIVA和国内其他专家的学术交流,其一通过对病例的讨论如一些疑难病例可以转到我们医院也可以到其它医院去治疗和讨论。其二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将病人的情况直接发到网上进行沟通和交流,其次就是通过每两年一次的全国学术会议来进行交流。
心血管网:据了解,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除开展常规的业务外,还承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师学习任务,迄今已经培养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师200多名,目前国内半数以上的血管外科骨干都出自这里,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也因此被视作“中国血管外科医生的摇篮”。想必,这其中您一定付出了很多心血?可否谈谈您的感受?
符伟国教授:以前往往说“中山医院是中国血管外科医生的摇篮”,但现在随着开展血管外科治疗的医院的增多和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这个摇篮的概念就慢慢淡化了。中山医院与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是最早开展血管外科治疗的医院,因而血管外科专家较多。
从现在的情况看随着血管外科的迅速发展,在我院的很多研究生、进修医生学习以后回到当地,都能成为当地血管外科的学术骨干和栋梁,有的还担任了主任的职务,这样我们中山医院的模式、理念和风格就得到发扬,也利用这样一个平台把我们的理念贯穿进去,使的我们声望和影响力得到扩大。
现在,很多医院在临床治疗中遇到困难时会想到中山医院的血管外科,使得很多病人到我们医院接受更好的治疗。在边远地区,我们也帮助那里的医院开展正规的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治模式,还要不断规范不断的完善,通过培训可以更好的帮他们开展工作。
http://www.365heart.com/upload/newsimg/2008728165245479.jpg血管腔内技术的再次提高" TITLE="符伟国教授专访:承前启后 血管腔内技术的再次提高" />
符伟国教授接受心血管网记者采访
心血管网:在刚刚过去的、引起国际普遍关注的四川汶川强烈地震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上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战,取得重大的阶段性胜利,灾区群众得到及时妥善安置,社会秩序井然。请您介绍一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在承担着繁重的日常医疗任务的情况下,对抗震救灾给予了哪些支持与帮助?
符伟国教授:在刚刚过去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中山医院和其它医院一样要面临伤员的救治,也有很多医生主动及时请求去一线参加抗震救灾,医院也开展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血管外科也有一些医生主动要求前往救灾,也积极的进行了捐款。我们的原则是保证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把参加救灾工作医生的工作承接并做好,保证他们在灾区安心工作,这也是对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的一种支持。
文章来源:www.365heart.com
点击查看全文:http://www.365heart.com/tabloid/2008/07/temp_228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