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隆:不懂古典乐,是没想像力

标签:
指挥家余隆龙凤呈祥全球华人新春音乐会古典乐想像力杂谈 |
余隆:不懂古典乐,是没想像力
◎文/《青年周末》记者 张薇 ◎摄影/《青年周末》记者 吕家佐
除夕前夜,指挥家余隆为《龙凤呈祥-全球华人新春音乐会》执棒。
在排练现场,余隆毫不留情地对原生态歌手高保利频频“say
no”,高保利总是有几个音,与中国爱乐乐团的配合不佳,余隆大有一副磨合不好便会一直让他唱下去的架势。
今年1月份,余隆走马上任上海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加上中国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身份,同时执掌三个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乐团,在中国,他是首位。
作为当今国际乐坛最杰出的中国指挥家之一,头衔多多又追求细节的他,靠什么魔法在众多身份之间穿梭?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90205/A26/090205A2601.jpg ◎1月23日,《龙凤呈祥-全球华人新春音乐会2009》排练现场,余隆正在指挥 |
我又不是明星,做事最重要
■不放过任何一个不完美细节
“这不对!看我手势。”余隆侧着身冲着他身旁的原生态歌手高保利摇摇头,示意他再来一遍。
高保利看看余隆,开启了喉咙,他为了保护嗓子,开始压低声音唱。
这大概已经是高保利重新来过的第五遍,总是有几个音,与中国爱乐乐团的配合不佳,他频频被余隆毫不留情地“say no”。
他边用手掌擦额头上的汗边瞄着余隆的指挥。
余隆挥动着手臂,似乎有点磨合不好便会一直让他唱下去的架势。
1月23日下午3点,国家大剧院歌剧院,余隆正指挥着中国爱乐乐团,进行着由凤凰卫视和国家大剧院主办的《龙凤呈祥-全球华人新春音乐会2009》彩排。
这场除夕前夜上演的新春音乐会,在中国爱乐乐团的交响乐伴奏下,民歌、京剧、民乐一一登场,用八个字来总结,就是“中国旋律,西式演绎”,而余隆是贯穿始终的总指挥。
“昨天是余隆的助理指挥带着走了一遍,感觉还算顺畅,今天余隆一排练,能看出来,他特在乎细节。”音乐会的工作人员对《青年周末》的记者说。
又经过了一次试唱,高保利终于被余隆首肯“过关”。下了舞台,这个从青歌赛中胜出的原生态歌手开始慢慢放松下来,“我从来没这么紧张过”,他说,“第一次跟交响乐团配合,是不是就我一个人表现不好啊?”
接下来,当他看到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甚至宋祖英都在余隆的指挥下一遍一遍的磨合,他似乎有点“平衡”了。
■拒绝彩排“加塞儿”
当天下午4点左右,本来安排在晚上彩排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以下简称军乐团)提前来彩排。军乐团跟导演商量,想提前“过一遍”。
这请求到了余隆耳朵里,他显然对这个请求不满意,“不是晚上吗?怎么现在来了?”他的嗓门也高了八度,“每个人都要这么插进来,彩排怎么从头到尾走一遍?”
事后,我们跟余隆提起这一幕,他坦然解释,这样看起来不尽人情的做法,除了是彩排的需要,还有一点是,“我是个注重计划的人,所有的指挥家都很有计划性,我尤其在意这一点。尤其是工作上的计划,每个环节不论大小,我都会在意。”
计划对于余隆的意义在于,“没有计划做出的事情,运气好,可以获得成功;运气不好,就只能等着失败了。”他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这样说。
■彩排期间无心于任何采访
当天的彩排,有几次休息时间。
第一次休息的间隙,凤凰网记者正在排练现场采访,拉住风风火火正往台下走的余隆,想趁机做个简单采访,余隆客客气气地跟记者握了个手,但接下来,还是把记者的话筒推给了男中音廖昌永,自己却卷着风似地下台跑去跟整场晚会的艺术总监商量事宜。
第二次休息间隙,新年音乐会的主持人尉迟琳嘉也把话筒伸给余隆,同样被拒绝了。
专心于彩排的余隆,无心于任何采访。
“现在真是没心情没时间接受媒体的采访,我还在考虑接下来的彩排。”休息期间,在跟记者短暂的交流中,余隆坐在沙发上,显得有点疲惫,他已经连续指挥了近4个小时。
而休息时间一结束,再次登上舞台的他,似乎又攒足了劲。
“我又不是明星,做事最重要。”事后他对记者说。而这也是他面对采访的一贯态度:少说话多做事。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90205/a26/090205A2602.jpg ◎排练现场,余隆和宋祖英磨合演出细节 |
余隆最近被广为关注,不仅仅是因为担纲这场新年音乐会的总指挥。
今年1月份,余隆刚刚接过了上海交响乐团的“指挥棒”,走马上任新一届音乐总监。
已经是中国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的余隆,集三个在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乐团的总监身份于一身,在国内,他是首位。
能忙得过来吗?
面对别人生出的这个疑问,余隆给出了一个国际化的回答:“在全世界,指挥家身兼两三个乐团是很正常的事情。音乐总监并非是像保姆一样,24小时都在一个地方待着,而是采用流动的工作方式。在国外,一个音乐总监带一个团,最多是带3个月,其他时间在接其他乐团,或者做客席指挥。”
为了把更多时间腾出来给上海交响乐团,余隆已经“计划”得很妥当,“今年频繁的国外客席指挥我会适当地减少。像在过去的两年间,我在费城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做过客席指挥,今年刚刚从巴黎管弦乐团回来,马上去新加坡,下一站去葡萄牙,这么频繁的国际指挥活动,未来我会减少。”
余隆不仅仅是位指挥家。
他也是每年10月份开始的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创始人,从1997年底到今天,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举办了11届。
一个指挥家,身兼众多头衔,一些媒体开始把“音乐活动家”这个称号冠给余隆。而余隆似乎对此不置可否,“让他们说吧,我不关心。我是什么,不是别人说什么就能决定的。”
“而一个好的指挥就是好的行政,做不好行政的就做不好指挥。指挥本身就是在管理,包括在台上,对100多人乐团的指挥就是在管理。”
很喜欢郎朗,他比我小18岁
■如果人是容器,音乐就是水
凭借自己出色的“活动”能力,余隆一手创办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国际一流的艺术家和乐团纷纷在他的“动员”下,亮相于这个舞台。
“说古典乐难懂?不好懂就不好懂吧,就像于丹出现以前,人们觉得《论语》和《庄子》也不好懂,但现在这些成了时髦的事情。”
余隆认为,人就像容器,音乐则是水,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就像在不同的容器里水有不同的形状,“古典乐本身不是具象的东西,你听了之后是什么样的反应就是怎样,哪怕你听古典乐会睡着。它能激发人的想像力,很多人说我听不懂这东西,这只不过是你自己太没想像力罢了,不是音乐的问题。”
■郎朗做到偶像艺术家,不易
在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一流艺术家中,郎朗是频频露面的一位。
余隆跟郎朗的关系,可以用“忘年交”三个字来概括。
跟郎朗的相识,是在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如今两人已经认识近7年。
“我很喜欢他,他比我小18岁。”余隆毫不吝啬地赞美道,“作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当年邀请他参加国际音乐节是很正常的。到今天为止,我都认为郎朗是最代表中国时代的音乐家。”
余隆担忧艺术家的被娱乐化,“有时候人们会太多以娱乐的眼光来看待艺术家,难免流于用比较轻薄的方式来看艺术家的成就。”
很多年轻人把郎朗奉为偶像,算是对他娱乐化吗?
“他是个非常有作为的艺术家,同时也是青年人的偶像,能同时做到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有些人是偶像,但他在艺术上并没有成就;有些人有成就,但他不是一个偶像。郎朗恰恰是把这两者都做到了,这是他最不容易的地方。”这是余隆的答案。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90205/a26/090205A2603.jpg ◎2月2日,余隆在他的办公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与人交谈时,他目光专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