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优才”变身港人的两地生活

(2008-10-20 09:09:34)
标签:

“优才”

变身港人

两地生活

杂谈

“优才”变身港人的两地生活

■名人优才受非议 平民优才更低调

■香港入境处支招 年轻人能拿最高分

 

◎文/《青年周末》记者  陈万颖  邓艳玲  王晓晶

 

“他可以来沈阳,我不能去香港。”十几年前,歌手艾敬在《我的1997》里唱香港——无法触及所以念念不忘。

今年8月28日,内地女星汤唯通过“香港优才计划”变身港人。“优才”已不满足于艾敬歌中“八佰伴的衣服”、“午夜场的电影”,他们能取得香港身份证,七年后,能有香港永久身份证和护照。

郎朗等明星成他们的“代言人”,引发质疑:优才等于明星?

《青年周末》寻访数位“优才”发现,优才们大多还把生活重心放在内地,过着颇有些矛盾的两地生活。

“优才”变身港人的两地生活

■2006年11月27日,钢琴家郎朗抵达香港入境处办理手续,成为第一名通过“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来港的专才◎图/《明报》

 

 

成就计分去香港 更谨慎 更功利?

他们在内地成名,本身就是媒体追逐的对象,他们在某个方面的成就比自身的学历、职称都要耀眼。“名人优才”去香港,是对内地“忘本”?抑或是只想“利用”香港?

■“名人优才”让公众误读“优才”?

“优才都是明星去,图出国方便,图能生二胎。普通人哪里办得了?有个通行证去香港血拼就行了。”

竹子,男,1984年生人,现居厦门。是一名正在利用闲暇时间补习会计课程的普通职员,希望考下注册会计师的资格证。

竹子的想法在身边的小年轻里颇有共鸣。“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以下简称“优才计划”)似乎是明星们的专利。

2006年11月27日,钢琴家郎朗第一个通过优才计划取得香港身份证,第二天,他在入境事务处举着香港身份证的笑脸充斥了各大报纸的版面。香港优才计划随之为众人所知。紧接着,李云迪、章子怡、胡军、汤唯、刘璇等文体明星高调加入,香港优才计划的“代言人”前所未有的庞大。

现在,人们开始学着习惯明星们这种追求别处护照的行为。而在早年,郎朗、章子怡被传出成为香港优才时,网上骂声一片。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明星的才华与贡献实在是缺少一个衡量机制,反正可以肯定金鸡百花、金像、金马或者金紫荆,都金光闪闪,但用处全无。它们不像托福雅思GRE,好歹有个标准,也不像博士硕士本科大专,死活划了个范围。”一位周刊记者这样说。

歌唱家廖昌永和剪纸艺术家卢雪的“优才范本”,能告诉我们什么答案?

■廖昌永: 比起“海归”去香港,我受到的非议更大

有“华人第一男中音”的廖昌永在今年7月正式以“成就计分制”向香港入境事务处提出“优才”申请。上个月,港媒报出廖昌永正在申请“优才”的消息,一时间对他的抨击蜂拥而至。“廖昌永‘出走’”、“大山里的孩子忘本了”……

相比海归派的艺术家郎朗、李云迪等人,廖昌永遭遇的非议似乎更大。“有一个理由据说是主要的,那便是廖昌永这个‘四川大山里的孩子’,是上海‘一步一步把他培养到今天’的,所以他的‘转身’我们就不好容忍了。”一家上海媒体的评论如是说。

《青年周末》记者通过上海音乐学院找到了这位仍然是声乐系系主任的歌唱家。他告诉记者,现在正在抓紧学很难学的广东话。

“说老实话,当时看见负面的评论蛮受感动的,还有那么多人很在乎我。我总是相信,不管是关心我的领导还是乐迷朋友,大家终归是希望廖昌永发展的更好。”廖昌永说。

今年3月份,廖昌永去香港开独唱音乐会,他一个好朋友当了“牵线人”,向他介绍起香港“优才计划”。“当时有媒体写说是董建华先生邀请我去香港的,其实董先生是跟我说过,但主要帮我做工作的是另一位朋友。”廖昌永解释到。

当时,还没闹明白优才计划是怎么回事的廖昌永,还有另外一些顾虑。“我的工作和家庭都在上海,优才计划是不是会影响内地的工作?是不是一定要在那里居住?是不是一定要在香港工作多长时间?”

廖昌永的顾虑其实由来已久。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并留校后,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他在各地的演出越来越频繁,对于学校里的事务顾及不暇。“当时一些人说廖昌永不为学校做事情了,一直在外面为自己演出。我也担心自己对学校做的贡献太少,大家会不会有什么想法?既然老让他们觉得心里不舒服,干脆就眼不见心不烦。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北京总政歌舞团的吸引力很大,很多朋友也说,你搞音乐、搞文化事业还是应该到北京来……”

但廖昌永还是没有离开上海。可为什么最终还是决定申请去香港?

廖昌永坦言,最吸引他通过“优才计划”去香港的原因就是会有香港护照,去哪儿演出都方便。

“有一次我在香港唱歌剧,出来一趟,办点别的事,结果就进不去了,因为持港澳通行证只能在三个月内进出港澳两次,我没想到不能进第三次了。第二天晚上要演出,你看这多急人?”

被问得多了,廖昌永也只得好几次通过媒体打保证:“我是上海培养的歌唱家,目前是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我不会离开上海。”而这时,他还没有获得“优才”资格。

既不需要去香港定居,也不用在那里工作,仅仅是为了获得“香港待遇”,这样的优才计划也让人心生担忧。“优才”是否过于功利?

“中国人说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果香港政府需要我去,我想作为优才计划的一分子,我义不容辞。”廖昌永说,“我赞赏他们这种开放的态度和心胸,让大家都来,但是又不会把大家都死框在这个地方,像我这样,不会影响我在上海的工作。能够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聚集到香港,我想这对优秀人才间的交流和相互之间的观摩切磋也是一种好的方式。”

■卢雪: 在香港能成立“中字头”机构

相比经常在各地演出的廖昌永,剪纸艺术家卢雪的知名度低多了,但她也是各地争相邀请的对象。年近四十的她剪纸剪出了名堂, 2007年通过优才计划被“引进”香港,现在已经在那里定居一年多。

卢雪没料到自己竟能很快通过成就计分制的审查。“我没有学位,英语不好,按综合计分制怎么算分都低。”

香港可说是卢雪的福地。多次出国的经历,让卢雪觉得想推广剪纸,就一定要“中”字开头,打中国牌才能被国际接受。但是在内地,要是想成立一个以“中”字开头的机构或者团体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内地做一个展览,如果跟职能部门合作,需要写申请、打报告,条条框框比较多。我做事比较单纯,这方面香港更适合我一些。”

“就好像一个卖鞋的到了一个岛上,看到那么多光脚的人。”卢雪如此形容她最初到香港的感受。那时香港还是剪纸的沙漠。

卢雪第一次去香港时是在1999年。“那时他们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做传统艺术的,剪纸。他们居然问:剪纸是什么东西啊?听着我有点发懵,怎么那么老土,连剪纸是什么都不知道。后来就觉得,太好了!我施展才能的机会来了!”

在卢雪的努力下,中国艺术剪纸协会2002年1月份在香港成立。

剪纸“嫁接”到香港,很受欢迎。卢雪告诉《青年周末》记者:“在香港,我们每年都有展览,比如奥运会的两个大主题展览,历时8个月。政府都说我们很了不起。在香港首展后,又到了青岛、济南、北京……”

■香港说法:郎朗成为第一人只因他反应快

要寻找非名人的“成就计分优才”很困难。香港入境事务处并没有把“优才”名单列出来,记者只能通过媒体报道来寻找采访对象。但绝大多数媒体报道过的“优才”都是廖昌永、卢雪这样的名人。

对此,入境事务处的助理处长陈咏梅很懊恼。事实上,在所有已经成功申请优才的人中,有九成都是普通人。她翻阅自己手头准备好的统计资料,告诉记者,自从优才计划实施以来,入境处共收到2272个申请,其中1559个是按照综合积分打分达到及格线被送到了入境处审核,960份申请通过了给特首任命的咨询委员会进行最终审核,703人拿到香港身份证。“成功率是73%,你看看,普通人来港并不难。”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这个优才计划批准的第一个申请是郎朗,绝对是失败的一笔。这样的安排会让很多人觉得优才计划的门槛太高。”闾丘露薇说。

“真不是我们刻意安排郎朗第一个去拿身份证的。”陈咏梅有些急切地告诉记者,当时,他们是同一时间通知了第一批83名优才,“郎朗就是这83人中第一个给我明确回应并第一个到我们这来拿身份证的。”

陈咏梅也有些懊恼,因为媒体对名人的关注,使得很多的民众以为,只有像郎朗、李云迪这样的名人才可以通过优才计划来港,普通人根本无法来到香港。

郎朗的申请即属于成就计分获得批准,李云迪和章子怡等人也是如此。尽管陈咏梅没有正面回应,汤唯也应该是按照成就积分计分的。

“成就积分很简单,成就只要被认可,就可得到165分的满分。”

但是,优才计划还有适合普通人的综合计分方式。申请人可先到入境处网站上自测分数,在预估其个人资历已达到最低及格分数条件下,可提交申请。最新适用的最低及格分数为80分。

 

 

综合计分去香港 更低调 更骄傲?

香港入境事务处的数据显示,优才计划实施两年多以来,引进的人才有90%以上并不是名人。这些人都是谁?为什么在媒体上鲜有报道?是他们刻意低调,还是媒体的有意忽略?

《青年周末》记者寻访到两名“普通人优才”,却发现,相比通过希望变身港人方便出境的“名人优才”,这些普通人有比香港护照更在意的东西,但几乎都非常低调。甚至有点满不在乎的感觉。

■“优才能有更多的福利吗?”

Wood是个快要“奔三”的上海姑娘。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就去美国留学,一路读到金融学博士。今年毕业后来到香港,从事金融服务业。可是运气不好,一工作就遇上从美国蔓延到全球的金融危机,一份众人艳羡的投资银行工作一度岌岌可危。

“要是我真的失业了,半年内在香港找不到工作,在我工作签证到期的前一周,我可能会去申请‘优才’。”

Wood在香港入境事务处的网站上,按照优才计划中的“综合计分制”的条件打了分,在及格线以上。

“我不觉得优才对于想老老实实有一份职业的人来说,有多么大的吸引力。”Wood现在是拿着工作签证留在香港的。与“优才计划”相比,工作签证有以下“缺陷”:首先必须有工作单位接收,其次需要一年一签。除此之外,并无不同,只要顺利在香港居留7年,就能和通过“优才计划”来港的“优才”们一样,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和香港护照,也就是能够在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受“免签”待遇。

“工作签证虽然要一年一签,但是因为一直有工作,所以这些手续都是公司去办,我自己根本用不着去管。其实,内地现在好的机会越来越多,香港的吸引力究竟有多大,真不好说。”Wood说。

对于香港来说,90%的“优才”是这类接受过良好教育,拥有国际视野的行业精英。他们为什么会选择“优才”?

■厦门律师: 香港缺我这种律师

钱学群是厦门律师,1967年生人,2006年11月,他和郎朗、李云迪等人一道成为第一批通过“优才计划”取得香港身份证的“优才”。

他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现在他依然在厦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主要服务一些在内地有业务的香港公司。平时住在厦门,香港那边有案子,他就到香港去处理。他在香港中环地区租了一个面积很小的两居室,月租要一万元。“和厦门的房子当然完全不能比,空间狭小,出门就是大街。”

钱学群是2000年才考取律师资格,转入律师行业。之前,他从厦大化学系转入企管系,毕业后又转投金融证券业,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毕业后,却又当起了律师。这期间,他还考取助理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经济师等多个资格证。异常丰富的职业经历让他发现,在大陆为香港公司提供非诉讼法律服务的律师急缺。于是在朋友推荐了这项计划后,他决心申请,为自己谋求更大发展。

但香港是一个施行英美法系的地区,和施行大陆法系的大陆有很多不同。而且,他在申请优才计划入港的时候,只有内地的律师资格证,并不具备香港律师的执业资格。

“为什么一定要迎合香港的标准呢?”钱学群反问。“在香港,有几个律师能像我这样熟悉内地的法律和内地的商务规则?”在钱学群看来,香港现在最缺少的就是自己这样一个“不懂香港法律的香港律师”。

出于对自己实力的自信,他在填写综合计分表的时候,还放弃了语言能力的20分,仅仅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英文水平完全可以通过工作成果来体现,没必要去弄个托福成绩。

对于大多数通过综合计分制而到香港的普通“优才”而言,能够找到为香港服务的工作,才有可能继续延续自己的“优才”资格,香港政府可不提供工作。

“既然是优才,就不需要别人安排工作。”钱学群笑呵呵地告诉记者,自己并不一定会找个香港的律师行就职,“我可以担任香港在内地投资公司的顾问,也能为内地、尤其是厦门企业到香港拓展做法律专业把关,出谋划策。”

“成为香港优才,关键是自己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坚持自己一些对工作和生活的正确认识,是人才,人家会去适应你的。”钱学群说。

■北京建筑师: 北京比香港更适合我

刘清(化名),青年建筑师。2002年通过了香港“输入优秀人才计划”,这也是香港政府最早的“优才计划”。4年之后,才有了以郎朗入港为新闻点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区别就在于现在实行的优才计划的第一年可以允许没有工作。

刘清所主持的建筑作品不乏各地著名的地标建筑。但在谈到自己的“香港优才”身份时,这位年轻而出色的建筑师要求记者隐去其姓名。是刻意隐藏这个身份?“也不是,我香港的同事都知道。但我认为‘优才’只是一个资格,方便我在香港开展工作,如果没有优才,也能有其他方式,没必要拿这个身份多说什么。”

2002年,从英国被派到香港工作的刘清需要一个方式让自己方便留在香港工作。在香港的公司同事向他推荐了这项“输入优秀人才计划”,8周以后,他获得了通过。与一般的工作签证不同,他不需要一年一签,而可以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续签一次。

现在刘清大部分时间在北京工作、生活,有自己的小家庭,每一两个月回一次香港,主要是和在香港的同事开会。

在北京的工作压力更大,一周工作7天,从早9点到晚9点。

在香港的时候,每周还有周末,还能经常去划划龙舟,逛逛公园。

刘清跟香港的秘书说广东话,香港的同事跟刘清说普通话,而且香港人的普通话比刘清的广东话进步还快。

……

刘清口中的京港两地似乎掉了个个儿。“北京的机会很好,虽然体力上会疲劳一些,但心里觉得非常充实。”刘清说。

 

 

香港入境处:年轻人,香港欢迎你

优才去了香港,就能方便出国了?

刚走出校门没多久的年轻人,肯定没戏?

“我们香港真是非常欢迎年轻人的到来。”10月3日上午,《青年周末》记者专访香港入境事务处助理处长陈咏梅时,她不但解答了长期以来对“优才计划”的误读,还热切地通过本报向青年读者支了不少妙招。

■年轻人可拿年龄最高分

在采访中,陈咏梅问记者是否去了香港,“我们香港真是非常欢迎年轻人的到来。”陈咏梅告诉记者,因为香港人口的老龄化,再加上人口出生率非常低,对于年轻人,香港的门比以前敞开得更大些了。

优才计划实施以来,唯一的一次调整是在2008年初做出的。“以前,18-24岁的人在年龄一栏是没有分数的,现在,他们可以取得30分的最高分;工作经验限制方面,将申请者最少具备五年工作经验,减少至两年。拥有二至五年工作经验的人士亦将可获予分数。”

这次调整之后,2008年1月到9月,入境处共接到1017个申请,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68%,尤其是年轻人增加了很多。

而且,这项优才计划相比之前的人才引进计划,有一项很大的不同在于,优才计划不需要严格取得香港的工作岗位就能成为“优才”。“有些内地优异人才未必希望在香港找一个固定的工作,很多还可能开公司创业,所以第一年我们不要求内地人才找到工作。” 这个在陈咏梅看来,显然给年轻人更大的选择空间。

陈咏梅甚至有些热切地向年轻人支招,在写自我陈述资料的时候,年轻人大可以把上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从事社会活动,以及一毕业就被大型公司入用的辉煌经历写进去,尽量把自己身上真实的闪光点发觉出来,“是很能打动咨询委员会的人的”。

■7年才能等来“港人”身份

就算拿到“优才”身份,要成为香港的永久居民,优才们必须要通过三次延期审核。第一次是一年后,这一年中你可以没有工作;第二次是两年后,这个时候,通过综合计分取得身份证的人就必须找到本科以上学历的工作;第三次延期是三年后。这样经过七年,优才们才可以拿到永久身份证。通过成就计分的也是如此。

“条件还是苛刻,年轻人大可以选择更好的其他地方,为什么要选择香港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呢?”陈咏梅经常会被问到这个问题。

“我做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真想告诉你们,香港很好。” 香港尽管小,陈咏梅自豪这里生活非常方便,即使是深夜,很多的商铺都还在营业;香港的治安仍旧很好,因为香港有着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警察和市民的高比例,更重要的是,香港是一个国际城市,跟国际接轨,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有一个很完善的制度,有一个高效率的政府,各方面都很方便。“更何况,7年后,拿到特区护照后,可以到170多个国家都是免签证的,国际出行非常方便。”陈咏梅说。

■申请表中的“自我陈述”非常重要

“不过,有时候,即便是通过计分,拿到了很高的分,也不见得可以通过审核。”陈咏梅主动提到,在第二批申请的名单中,有一个内地石油勘探专业的博士虽然取得很高的分数,但并没有获得批准拿到香港身份证。

这个事例,让刚实施优才计划不久的香港政府备受指责。谁来决定谁是人才?陈咏梅告诉记者,优才们要说服的并不是入境处,而是由特首任命的咨询委员会。

咨询委员会是一个二十人的团体。其中有三名是来自特区政府不同局的代表,主要是劳工局、福利局、档案局的人;其他17名则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也有大学教授和立法委员。

“如果要说服咨询委员会的人,你的自我陈述非常重要。这个自我陈述就体现在申请表的第九项‘事业或学业成就/未来计划’的填写中。

“同样是本科,清华北大的本科肯定比普通高校的含金量更高,这在打分环节是体现不出来的,就在自我陈述中写出来呀!同样是五年工作经验,在IBM当然和一般的小电脑公司不能相提并论。”陈咏梅笑着说道。

而被港媒高度关注的那个石油专业博士,失败就是失败在自我陈述的环节。陈咏梅不无遗憾地说,尽管香港没有这个行业,但只要他在自我陈述中,能够写出足够优秀的理由,哪怕他去从事别的和他学历相关的专业,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没有让咨询委员会人看出他想来香港做什么。

通过石油博士的遭遇,咨询委员会后来改变了一些策略,对通过分数审核但自我陈述略显单薄的申请者,如果有必要,他们会请入境处的人帮忙通知该申请者完善自我陈述部分,以免错失人才。

■金融会计类人才进入香港最容易

对于普通人来说,什么职业更容易被香港看好?

“咨询委员会的成员本来就是各界的精英,对香港各行业的发展了如指掌,而且他们还会根据香港的发展对人才的审批进行适当的调节。”

陈咏梅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咨询委员会共开了8次会议,进行了8次审批,在拿到身份证的申请者中,排前三位的是金融会计领域的26%,资讯科技电讯领域的16%,商业及贸易的为10%。近期,香港在金融会计领域的人才还是紧缺,可能这方面的人才分数不太高,工作经验也不太足,但他们通过申请的可能性会比较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