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诺贝尔”创始者揭秘“可乐杀精”获奖理由

标签:
另类诺贝尔创始者可乐杀精获奖理由杂谈 |
“另类诺贝尔”创始者揭秘“可乐杀精”获奖理由
◎文/毛若苓
什么是最有趣的科学?看看每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吧!从可乐杀精、纸是如何变皱的到猩猩会不会抠鼻子,“搞笑诺贝尔奖”用最无厘头的态度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它作为最大众的科学推手,让所有人对科学也充满兴趣,并鼓励了“那些被呆笨的世界承认,做了一些呆笨而有好奇心的事”的人们。
《青年周末》独家专访“搞笑诺贝尔奖”创始者马克·亚伯拉罕,揭秘这个有趣而古怪的科学奖项。
“我希望它至少能够使有些人更加愿意去了解新事物,对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没有价值的——形成他们自己独立的判断。否则,你的另外一个选择就只能是传统地接受任何权威和专家告诉你的事情。”——“搞笑诺贝尔奖”创始者马克·亚伯拉罕
揭秘“可乐杀精”获奖缘由
2008年10月2日晚上7点半,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的1200个座位座无虚席,40美元一张的门票销售一空。观众之中有着不少拥有世界上最为聪明和缜密头脑的人:世界各大名校的教授、曾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各个科技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在这里,他们西装革履兴高采烈地等待着一项重要的颁奖典礼,而这项典礼,则以一场无厘头的吞剑表演作为开场。
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s)的颁奖现场,吞剑的丹·梅耶尔是去年医学奖的获奖人,他的获奖研究是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吞剑及其副作用”。
这已经是这项搞笑的科学界大奖的第18个年头了,它的首要目的是“使人发笑”,而它的另外一项宗旨是“促使人们思考”。而至于它到底希望人们思考些什么,出身哈佛大学的创办人马克·亚伯拉罕在接受《青年周末》记者邮件采访时说:“我们不想告诉人们去思考什么,这些全部取决于他们自己。”
18年来,获得这个另类诺贝尔奖的研究往往乍看起来匪夷所思、令人捧腹,除去前面提到的“吞剑”外,还有诸如“纸是如何变皱的”、“老鼠无法分辨说着不同语言的人类”、“放屁可以应对恐惧”等等无厘头精神和科学严谨执著精神并具的研究,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话题看似可笑,而论证过程则非常严肃。从事这些研究的,大部分是正经八百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大学教授和研究员,所有获奖论文都曾在正规刊物上发表。
今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博拉安德森和台北医学大学教授洪传岳因为对“可乐是否具有杀精作用”的研究而同时获得了另类诺贝尔奖的化学奖。然而,两位教授得出的结论完全背道而驰,安德森1985年的论文证实了可乐确实具有杀精效果,而洪传岳1987年对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研究却否认了这种假设。安德森本人和洪传岳的女儿都来到了颁奖现场。
为什么结论完全相反的同一项研究能够同时获得同一奖项,亚伯拉罕跟《青年周末》的记者解释说:“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好的科学研究案例,这样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其他所有人都能够有机会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可乐杀精’这个情况了。”在他看来,这样的选择,无论答案是什么,都具有了科学性和一定的依据。
鼓励有趣科学实验 意在激发人们思考
“搞笑诺贝尔奖”是亚伯拉罕在一个名叫《不可复现结果杂志》的幽默科学杂志当编辑时创办的。“当时我发现很多人都在从事着非常有趣而且引人思考的研究,但是这些人可能永远不会从任何地方获得任何官方的承认和表彰。我希望至少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能够得到承认。”出于这个动机,他创办了这个奖项,而1995年他创办了《不可能的研究》杂志后,每年都是由这本杂志来举办这项颁奖。
在杂志的官方网站说明中,亚伯拉罕写道:“你应该为自己获得这个奖项而感到幸运,很多人花费了多年时间希望能够获奖,而他们都失败了,而对于大部分获奖者来说,这是一个突如其来意想不到的承认,被这个呆笨而好奇的世界承认你做了一些呆笨而有好奇心的事。”
搞笑诺贝尔的名字“Ig Nobel”来源于一个文字游戏,英文单词“ignoble”的原意是“不光彩的”,“ig”在瑞典语中则表示“不及格的”,主办方在原词的基础上将“noble”换成了“nobel”(诺贝尔)后,确定了奖项的名称。奖项的设置则完全模仿正牌诺贝尔奖。
它的评奖程序也完全模仿正规诺贝尔奖。亚伯拉罕向《青年周末》记者介绍说,主办方会在世界范围内接受提名,任何人都能够向他们提名,而在对这些被提名人进行评选之后,主办方会提前联系获奖者,“以便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来拒绝这个奖项”。亚伯拉罕透露:“在所有提名中,总有10%到20%的人是自我推荐的,通常这些人都得不到奖,如果你试图想要去获奖,那你多半不会成功。”目前,只有1996年获得生物奖的Anders Barheim 和 Hogne Sandvik是毛遂自荐,他们的研究课题是“麦酒、大蒜和酸奶油对水蛭食欲的影响”,论文发表在1994年的《英国医学杂志》上。每年,搞笑诺贝尔都能够收到一些来自中国的提名,然而最后能够获奖的则寥寥无几,“我希望这个情况会有所改变。”亚伯拉罕对《青年周末》记者说。
从1991年到现在,“搞笑诺贝尔奖”颇具传奇色彩。它没有奖金,获奖人都要自掏腰包来领奖,当你的领奖致词超过一分钟时,一个8岁大的小姑娘便会在一旁大声疾呼:“别说啦!很讨厌!”现场观众则有权利向领奖人投掷纸飞机。而在经过这一片混乱后,会有一位头戴大斗笠的“扫地僧”打扫现场,这位从1994年起就固定清扫会场的老人罗伊·克劳伯,是2005年正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虽然创办者亚伯拉罕并不想指导人们去思考,但他对搞笑诺贝尔作用的期望也不小。“我希望它至少能够使有些人更加愿意去了解新事物,对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没有价值的——形成他们自己独立的判断。否则,你的另外一个选择就只能是传统地接受任何权威和专家告诉你的事情。”亚伯拉罕这样告诉《青年周末》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