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青年周末
青年周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586
  • 关注人气:2,3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鲁吉亚总统躲飞机虽遭耻笑却赢同情

(2008-09-11 15:02:55)
标签:

格俄冲突

格鲁吉亚总统

遭耻笑

赢同情

杂谈

记者讲述格俄冲突前线采访经历

格鲁吉亚总统躲飞机虽遭耻笑却赢同情

■新闻战 俄先输给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人不喜欢俄罗斯也不买美国的账

■哥里一片废墟,格百姓不满意政府作为

 

◎ 口述/《 望东方周刊》记者  赵嘉麟◎文/《青年周末》记者  蒋文娟

 

“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冲突刚爆发后的一段时间,格鲁吉亚方面的新闻宣传做得非常棒,比俄罗斯强多了。”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冲突至今还未完全解决,虽然俄罗斯单方面宣布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但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瞭望东方周刊》驻俄罗斯记者赵嘉麟近日接受《青年周末》采访,讲述了冲突发生后,他第一时间赴北奥塞梯和格鲁吉亚采访的经历。
格鲁吉亚总统躲飞机虽遭耻笑却赢同情

 ■ 格鲁吉亚警察在哥里市郊等待俄罗斯维和士兵撤出放行,接管哥里  ◎供图/赵嘉麟

 

格鲁吉亚先抢得西方舆论支持

■西方记者有预设立场

冲突爆发后,世界知名通讯社、电视台等媒体在格鲁吉亚的哥里展开了新闻大战,所有世界知名的通讯社、媒体或者电视台全都来了,美联社出动了转播车、现场直播车,路透社把海事卫星都架起来了。

对于此次格俄冲突,西方媒体远远比我们要关注得多,而且他们有意想报道俄罗斯的负面新闻,这个立场是非常鲜明的。在关卡处,有一辆俄罗斯的军用卡车横在那,BBC的一个记者对着摄像机在那解说。当时俄罗斯已经宣布要撤军,而这位记者说的大概意思是,虽然俄罗斯已经宣布撤军,我们在哥里的市郊还没有发现这个迹象。而且就为了拍出俄军用卡车效果,用意很明显,是说俄方不想走。但实际上是他话说没多久,我们就看见俄罗斯的车队开始出来了。

所以他们完全是用一个预设立场,去套他需要的画面,套他需要的新闻素材,来证明他立场的正确。在那里能够看到西方媒体的这种状况非常普遍。

 

■格比俄罗斯更重新闻宣传

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冲突刚爆发以后的一段时间,格鲁吉亚方面的新闻宣传做得非常棒,比俄罗斯强多了。

格鲁吉亚在第比利斯的总统新的官邸召开新闻发布会,我去参加了。在格官方,说的是格鲁吉亚语或英语,比较高层的一些政要全都能够说流利的英语,一些总理和部长都没有俄语翻译。

他们分发了20页厚的一份英文材料,说他所谓的真相,茨欣瓦利事件如何如何。把一段时间之内,每个节点,时间精确到分钟,发生了什么事情,包括俄罗斯怎么样,格鲁吉亚怎么样,都说得很清楚。还有一个光碟,上面刻的是有关一些战争的照片和短片,分发到每个记者手中。

而俄罗斯,一开始在西方主流媒体出现频率非常非常少,因为俄罗斯人只顾着在自己的媒体上宣传。所以西方媒体向格鲁吉亚一边倒了。直到8月下旬,才见普京频繁接受西方媒体的采访,包括接受CNN以及意大利和德国一些电台的采访。

俄罗斯终于知道要利用西方媒体来为自己来做一个说明工作了,所以到了8月底后可以看到一些外电,西方媒体指责格鲁吉亚进攻南奥塞梯的声音又出来了,舆论稍微扳回一局。

俄罗斯媒体也谈到,“不要只用本国的媒体,要学会利用国外媒体”,“如果我们说俄语别人听不懂就会自己编,会对我们的话进行一些改变,不如直接用英语来讲解,西方人接受得更容易,电视台编辑也不会有一些误读”。俄罗斯的一些官员也出来说,要大力发展在国外的俄罗斯媒体,对他们来说,这次的新闻战是一个很大的教训。

 

■总统躲飞机虽遭耻笑却赢得同情

在媒体报道方面有个很有意思的插曲,最初格鲁吉亚派军队进入南奥塞梯,先是炮击茨欣瓦利,当时普京在北京跟布什会晤,通报了这个情况,布什的反应是任何人不希望有战争。所以一开始舆论是不太支持格鲁吉亚的。

但是当俄罗斯进入之后,有一个画面是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去哥里视察,结果正好有一架俄罗斯飞机飞过,他抱头鼠窜,自己先小跑躲到屋檐下面,他周围的一群保镖马上拥上来把他压在身下,把防弹公文包披在他身上,防止他出事。很多俄罗斯人,包括北奥塞梯人,以及南奥塞梯人都把这个当笑话看,觉得你这个总统鼓动大家要英勇保卫祖国,自己却吓成这样。

但是从这个报道之后,西方的立场却一下就变成了同情弱者—— 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在自己的领土上居然会这样,多值得同情啊。然后就可以看到萨卡什维利频繁地出现在CNN或者一些其他西方媒体上。

 

 

北奥塞梯机场与城市气氛反差巨大

70岁哥哥为妹妹收尸

哥里是格鲁吉亚这次遭到轰炸的城市,它靠近南奥塞梯。我三次到达那里都和西方媒体一起被挡在离它大概20公里外的一个俄罗斯维和人员检查站。后来我换了一个司机,绕道进入了哥里市内,这个司机来自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非常熟悉地形,像在走旅游路线一样,带我们看被轰炸的地方。

我们到了一个离军事基地非常近的民房,两三层楼高的样子,当时被炸了,两栋楼人都已经撤出来。楼没有塌,但是可以看到两三层的房间,全都黑漆漆的,窗框都没有了。我看到一个70多岁的老大爷,扛着两个麻袋出来,他跟我说他的妹妹一个人住在里面,被压死了。轰炸后,他想过来看看到底怎么样,当他得知妹妹去世以后,亲手把他妹妹埋葬的,这次过来是想帮她收集一下遗物,来了却发现妹妹的电视机,水晶花瓶,现金都被洗劫了,但他也不知道是谁干的。

他告诉我,这座城市正常时应该是5.5万人左右,但是这个时候大概就剩1.5万人,其他人全都逃出去了,绝大多数逃到第比利斯,投亲靠友去了。

 

■无声场面让我感受到离战争很近

到达格鲁吉亚进入第比利斯和哥里采访之前,我曾经试图由北奥塞梯进入南奥塞梯。

811日,我到达北奥塞梯弗拉季高加索机场。飞机降落以后,从舷窗看到的第一个景象就是,一架军用运输机停在那里,往下卸一捆一捆的账篷和军用担架。起初我没有看清卸的是什么,当我用相机拍下来再辨认,发现是那种捆起来的担架,帮助卸担架的士兵头上都缠着纱布,周围停着的那些军用直升机有的挂着导弹,我觉得一下就到了发生战争的地方。

身为一名驻外记者,2005年,我参加过“中俄和平使命2005”演习,2007年我参加过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演习。2007年演习的时候,俄方安排记者到战地去采访。俄罗斯特种兵,向所谓的恐怖分子,也就是扮演恐怖分子的营地去发起冲锋,我是跟着他们一块走的。虽然打的都是训练弹,不会伤人,但是还是有一定危险程度,我跟着他们一块冲锋。那次演习还动用了反坦克导弹,远处有火炮射击,绝对是战争大片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和那时相比,这次无声的画面更加让我感到所谓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

■离战场200公里的北奥塞梯很平静

找旅馆的路上,当地的司机跟我说,我到达之前的几天,往南奥塞梯方向一路上有很多军车,几乎整个路面全都被占满了,就像停车场一样,全停着装甲设备,包括从机场往市中心的路上,也能够看到装甲车,或者装甲运营车、武器装备。而城市里的饭店全都爆满。相当一部分房间是被各国记者占据了,还有一些是游客,他们基本没有受这次事件的影响。在北奥塞梯弗拉季高加索的市中心,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很平静的地方。我问了一下当地加油站的人,说你们有没有听到炮击,他们说没听到,这里离战场还有200多公里。

 

■和边防人员套瓷也没进入南奥塞梯

北奥塞梯跟南奥塞梯之间有一条公路可以直通过去。我没有特别通行证,但司机说可以去碰碰运气。

第二天是812日,我出发准备去试试运气。我跟司机坐车前行,越接近南奥塞梯的地方俄罗斯的坦克、重型火炮、武器装备就越多。一路上有很多牛,当地的牛完全放养,看不到主人在哪。它们不知躲闪到处乱走,人必须得很小心地绕过它,从这一点上我分析可能当地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太常见。

到达站点我去问边防人员,他说要是持独联体国家护照就可以直接过边防,但是中国护照不行。后来我跟他套瓷,因为当时西方已经开始大规模报道俄罗斯的负面东西,恶意炒作了,我说中国和俄罗斯关系很好,我想过来了解一下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个人帮我打了很多电话问,最后他说不行,必须得有独联体国家护照。

 

 

格鲁吉亚人不满本国政府丢下百姓

■广告牌上写着南北奥塞梯是一家

我最终没能进入南奥塞梯。但是我在回来的飞机上碰到一个俄罗斯籍为波兰电台工作的记者,因为是俄罗斯人,所以他可以进去。他给我看了很多照片,包括很多现场画面,他说南奥塞梯的茨欣瓦利市基本上全都是废墟了。他给我选了几个他觉得比较震撼的画面:能看到格鲁吉亚的一些坦克或者装甲车全部都被炸得只剩下残骸,有格鲁吉亚士兵尸体就躺在路边没人收,有人把他们的衣服撕下一块布来蒙在脸上。

南、北奥塞梯的老百姓都是奥塞梯族,因被高加索山脉挡住而形成了所谓的南奥塞梯和北奥塞梯。在波兰电台记者给我看的南奥塞梯照片中,有很大的标语牌,写着:南奥塞梯跟北奥塞梯是一家。还有广告牌上写着:统一的奥塞梯是唯一的出路。当地很多广告牌都暗示人们,南奥塞梯其实应该脱离格鲁吉亚,回归整个奥塞梯的家庭,或者并入俄罗斯。这也是我采访的南奥塞梯难民给我最深的感受,他们说最重要的是俄罗斯要给我们安全保障,说得更实在点,就是南奥塞梯一定要并入俄罗斯,因为他们知道南奥塞梯太小了,单独出来没法弄。而北奥塞梯又是俄罗斯领土,所以不可能南奥塞梯和北奥塞梯组成一个国家。

 

■格百姓不喜欢俄罗斯也不买美国账

而到了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人们一方面说俄罗斯人不好,另外还说美国人不好。当地的出租车司机最有意思,他先问我,觉得谁不对,我反问:“你觉得谁不对?”他说几乎80%的人都会说美国人不对,虽然美国人援助他们。冲突爆发以后,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和莫斯科之间已经断航了,必须绕经第三国。我是先飞到亚美尼亚,再坐了5个小时汽车到达格鲁吉亚边检站的。我一进格鲁吉亚的地界,就发现了很多美国的元素,那个陆路边检站就是美国人给他们修的,格鲁吉亚警察的服装跟俄罗斯的警察完全不同,帽子非常像美国警察的帽子,他们军队的服装也是很美式的,它的装备很多都是美国元素的。我后来在哥里被轰炸的民房附近也能够看到,有散落的美军军用食品的食品袋,显然是和西方很近,跟俄罗斯比较疏远。

格鲁吉亚人对俄罗斯的情结很怪异,开车送我的亚美尼亚司机一开始找不到旅馆,他下车向格鲁吉亚的警察问路,回来说人家他不搭理他,因为格官方的人很排斥俄语,但他们的老百姓大多数是懂俄语的。

   

■不满意政府未做好疏散工作

我在第比利斯采访了一个来自哥里的女难民,她的职业是教师。她跟我说,她虽痛恨俄罗斯人,但她也非常痛恨格鲁吉亚当局没有做好疏散工作,很多百姓完全靠自己逃出来。俄罗斯的维和部队进入哥里以后,想找当地的市政府谈一下有关问题,但找不到政府的人,因为全都走了。也就是说格鲁吉亚的军方,包括哥里当地政府,完全把当地民众一抛就逃命了,这让哥里难民非常气愤。

据女教师说,在难民营,所能看到的帐篷、折叠床都是法国的,被褥是其他国家捐的,总之没有格鲁吉亚的东西过来。她们收到民全世界的援助,本国支援的东西却很少。在第比利斯,一些消息灵通的司机也跟我说,仗打起来以后,很多格鲁吉亚,特别是第比利斯的有钱人全跑到国外去了,一是害怕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另外是害怕政府让他们出血,捐东西。


详情请点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