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英国独立电视台 想向刘翔提问 伦敦难超北京

标签:
英国独立电视台想向刘翔提问伦敦难超北京杂谈 |
英国: 英国独立电视台摄像记者邓肯
想向刘翔提问 伦敦难超北京
■女子400米英国夺冠 最满意的采访
■鸟巢、水立方无与伦比 北京让我刻骨铭心
◎文/《青年周末》记者 张卓
◎摄影/《青年周末》记者
英国独立电视台是英国规模较大的电视台。在本届奥运会中,他们和英国另一家著名的电视台BBC是竞争对手。但是相比BBC强大的报道团队,英国独立电视台这次只派出了约20人的精兵队伍。邓肯作为这个团队三位摄像之一,先后经历过巴塞罗那、雅典两届奥运会的赛事报道。
在奥运会期间,邓肯一人身兼数职,不但要奔赴北京各大赛场关注有望夺金的英国运动员,还要参与新闻故事的策划,制作故事短篇,筹备大型的专题讨论。“英国夺牌越多,我的工作越忙。”邓肯告诉《青年周末》的记者,“但这样的繁忙多多益善”。
■
面孔
58岁的邓肯是英国独立电视台最资深的摄像师,他先后经历过巴塞罗那、雅典两届奥运会的赛事报道,是团队中报道奥运经验最丰富的一个。他这次是以非注册记者的身份关注北京奥运会上的英国选手。
声音
作为有经验的体育记者,你必须学会预料到奥运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最满意的报道和最搞笑的遗憾
在踏上29届奥运会的征程前,我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尤其是一些具备夺金实力的英国选手,要跟紧。但是,这届奥运会我们没有取得赛场内的直播权,被最重要的竞争对手BBC取得了。这样,在同题的报道上,我们不占优势,所以,我们决定更多关注赛场外,获奖后的新闻。在每一次出发拍摄前的准备会上,我们会就今天的工作进行讨论,讨论的主题只有两个:“今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和“今天不会发生什么事情”。“不会发生的事情”当然是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拍摄到赛场内的情况,也没有办法像BBC一样,扛着摄像机,站在一个好的机位,拍摄一组完美的赛场画面,因这并不被允许;“今天会发生什么事情”是每一个记者重点讨论的话题,比如哪位英国运动员有望获胜?我们能否第一时间对他们进行采访?某种程度而言,这就是我们和BBC新闻的区别,也是核心的竞争内容。
在北京的报道中,我最得意的作品就是第一时间采访到了女子400米金牌选手奥古鲁格。在这里,我必须向《青年周末》的读者交代一下她的经历。她是英国最出色的女子400米运动员,曾经获得过女子400米世锦赛冠军,目前世界排名第二,但她连续3次错过药检,所以在2007年被英国禁赛一年。在奥运会前,英国奥委会一直在讨论是否批准她参加北京的奥运会。我当时就很关注这个选手的命运,她能否出征奥运会?能否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些都是未知。后来她向英国奥委会进行了申诉,大概是都为了能够弥补英国人在田径场上的缺憾,英国奥委会网开一面,同意奥古鲁格重获参战奥运的资格。
在奥古鲁格身上,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准备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实现梦想的情感要素,她如果最终在北京夺冠,会成为一组好的报道。在奥运会前,我事先跟英国奥委会进行了沟通,想在比赛结束时采访到奥古鲁格。在北京奥运会上女子400米的比赛中,她真的如愿夺得金牌。我马上在第一时间邀请她站在了摄像机前。所有的问题都事先准备好了:“一直以来是否担心没有资格参加奥运会。”“预赛排名不好,是否有所保留。”当这些画面最后呈现在电视上时,一切如我预想的那般完美。显然,奥古鲁格当天心情很好,她举着金牌跟我合影。
这是事先预料到的一些成功,但是也有一些意料外的报道惊喜,在田径赛场上,当牙买加田径队席卷男女短跑项目的金牌时,上头要求我们拍摄一组牙买加观众热情庆祝的场面。我们随便拉了一个人,他竟然是牙买加旅游局的局长,这太令人感到惊讶了,非常幸运和完美。
可是新闻总是有遗憾。在每次赛后对运动员的采访中,场面很混乱。他们不可能按照你的要求,站在一个漂亮的背景板前,微笑着接受采访。昨天,我们的采访就不得以站在在厕所前进行。当我架好机器时,发现背景竟然是人来人往的厕所外面。
最搞笑的一个遗憾就是我们的主持人因为睡着而错过了工作时间。那天据说他3点才睡,早晨5点有我们的节目等着他,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人,于是不得已,当天的节目他没有出镜评论。
英国选手意外失金
每个新闻记者都知道,奥运会的赛事报道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相同的内容,相同的空间,要制作独家新闻很难。我参加过巴塞罗那、雅典奥运会,其实没有什么制胜的秘诀,工作永远是艰苦的,我每天要奔波在有英国运动员参与的项目场馆内,尤其是夺金的项目更是要蹲守很久;扛着十几斤重的摄像机,用中国人的话形容是“汗流浃背”地走在路上;刚来北京那会儿,因为有时差,我每天只能睡着五个小时,最近忙起来要每天工作18个小时,真的是很累(邓肯连用了三个very强调累的程度)如果非要谈谈什么报道秘诀,就是一个记者要学会猜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除此之外,你还要学会随机应变,因为竞技体育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比如很多英国人预测的夺金项目我们错失了,而不被看好的运动员却获得了金牌。举个例子,在男子10公里马拉松游泳的比赛中,英国选手戴维斯一直领先,我一直认为,他可以获得冠军,但最终荷兰选手范德韦登逆转夺冠。说实话,这出乎我的意料,但是赛后我们迅速决定把范德韦登作为报道的重点——因为我们知道,他竟然是一个白血病患者。其实说实话,英国的本土电视台很少会关注他国的运动员,英国老百姓也只关注本国的名将,但是白血病+金牌这两个要素让我第一时间认为这肯定是一个好故事,它很感人,它会让新闻显得更有人性。于是我抓住了这位荷兰选手,我想,这会是一个成功的作品。
英国这次奥运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这帮工作人员私底下都议论,这是1908年英国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最好的成绩。坦率说,金牌越多,我们的工作压力越大,但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开心让我觉得值得。
有些年轻的记者总是问我,如果金牌是意料之外,如果事先没有做好太多准备,那怎么制作新闻。这也是为什么早奥运会开幕前的十天,我去澳门采访英国代表团在那里的训练。我拍摄了很多运动员的训练状况,拍摄那些田径运动员如何在接力项目中接棒。没错,我在想,如果这里哪个选手是意外夺冠,那我们无法第一时间采访到他们,但我们会把他在澳门的训练新闻,第一时间播出。
鸟巢水立方让我刻骨铭心 英国无法超越北京
在奥运会所有的运动员中,如果让我选择一个非英国的运动员提问,我很想亲自采访刘翔。我知道,刘翔的退赛在中国是一件大事。我会问他“你的伤到底有多久了?”“当你站在起点时,压力是来自国家,还是来自广告商?”“你会不会觉得让中国人失望了?”“你是不是认为,自己有义务向祖国做出交代?”“你是否有义务完成13亿人的期望?”
伦敦和北京在闭幕式上的交接是我的报道重点。在闭幕式前,我们在北京的伦敦之家费尽心思采访到了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然后在鸟巢内外拍摄了北京人欢庆的场面,同时现场连线伦敦当地的庆祝活动。说实话,英国在闭幕式上的8分钟创意听起来还不错,但是真正呈现起来有点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贝克汉姆踢球的那段,让人很失望。因为鸟巢太大了,车型舞台很小,所以看上去很不清楚,大概创意者没有事先考虑到场地条件。在闭幕式上,我们的主持人说的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中国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虽然这个东方古国在政治体系和国家制度上和西方有着迥然的不同,但是奥运会昭示着中国有万分诚意,走向世界,拥抱世界。”
我去过60多个国家,但这次是第一次来北京,但只有在北京让我觉得自己拥有“特权”,因为北京人太友好和友善了。唯一觉得不方便的是,北京太大了。巴塞罗那和雅典的场馆相对集中,北京从一个场馆到另外一个场馆很远。
伦敦奥运会,那是四年后的事情了。但是英国必须从现在开始做好准备。实话实说,英国的奥运会不可能超越北京,超越北京太难了,你们做的太完美了。在离开之际的这些日日夜夜,每当我想起水立方和鸟巢,心里还是会涌出无比的惊叹。尤其是回忆起,我们变换不同角度拍摄的水立方,它在镜头下变幻的不同颜色,让我刻骨铭心;而鸟巢光在外围看已经足够令人震惊——这两个建筑是世界上最棒的建筑,英国不可能拥有这样现代化的体育场馆,但我们会利用英国悠久的文化,竭尽全力办好下届奥运会。
很遗憾,下一届伦敦奥运会,我肯定不会参与报道了。我58岁了,必须得退休了。但是我一定会去现场看奥运,这太让我开心了。你知道,每次我报道完奥运会,回家时,我的家人都会问我“你看到这个了吗?”“你看到那个了吗?”我都会摇摇头,说实话,做记者太累了,神经一直紧绷着,不可能真正做到享受赛事。我想当观众了,这个角色更快乐。
2012年,欢迎中国人来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