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青年周末
青年周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586
  • 关注人气:2,3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国: 《费加罗报》记者   曾以为这是一次艰难之旅

(2008-08-28 11:39:49)
标签:

法国

《费加罗报》

记者

曾以为

是一次

艰难之旅

杂谈

法国: 《费加罗报》记者临行前对北京之行并不乐观

曾以为这是一次艰难之旅

■实际感受与预期截然相反

■感慨北京奥运会无懈可击

 

◎文/《青年周末》记者 颜雪玲

“英国人开始感到不安了吧——北京奥运会如此出色,要超越太难了。”

这是法国记者以马内利在《费加罗报》的网站上的一段描述。北京奥运会的16天里,他每天都向巴黎发回赛事报道。

记者登录了他们的网站看了以马内利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报道,对北京奥运会赞誉有加。要知道,这对于挑剔的法国人来说并不容易,他们的媒体平日总是充斥着质疑和忧虑。媒体的报道也曾影响了以马内利,临行前,他对北京之行并不乐观。

法国: <wbr>《费加罗报》记者 <wbr> <wbr> <wbr>曾以为这是一次艰难之旅

■8月8日晚,以马内利在奥运会开幕式现场

 

面孔

以马内利·昆廷(Emmanuel QUINTIN),法国《费加罗报》体育新闻网站www.Sport24.com记者。本届奥运会注册记者。

声音

“周日的夜晚,北京将奥运火炬传递给了下届主办城市伦敦。闭幕式和开幕式一样辉煌壮观……英国人开始感到不安了吧——北京奥运会如此出色,要超越太难了。”

 

■热情过头,6人准备一个煎鸡蛋

我还是个年轻记者,这是我第一次来亚洲,第一次来中国,也是我第一次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

到北京之前,我就做好了思想准备:会去一个人口密集、拥挤不堪的城市,到处堵车,污染严重。因为在法国我看到很多关于北京的类似报道;一年前,也听过一些法国运动员抱怨北京的天气不好,空气也糟糕。我想,这一定会是一次被炎热、潮湿和污染包围的艰难之旅。

来了之后我才发现,实际情况远没那么糟糕。虽然偶有堵车,但城市并不显得拥挤,污染也没那么严重。除了有一天,北京周边几千座工厂排出的废气被风吹遍空中,我感觉呼吸不适之外,其他时候我觉得空气质量和其他国际大都市没多大差别。

之前我还担心我没办法很好地履行我记者的职责,因为在欧洲人眼中,中国不是个自由的国家。但实际我发现,有的网站谈论西藏问题并没有被干预。我的工作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进展非常顺利。

这之前我也不知道中国老百姓会怎么对待我们这些外国人。在欧洲人看来,中国人和人之间关系并不友善。可我的实际感受截然相反,他们非常好客和友善。中国人热情是我到北京来的最大发现,虽然有语言障碍,但也不妨碍你感受到这股热情。即使走在路上,也会有很多人对你微笑和打招呼。

不过有时候他们也热情过头啦。让人感受特别深的就是,北京人简直围着奥运会的组织工作团团转:在酒店里,我看见6个侍应生围在一起为客人准备一个煎鸡蛋,对,你没听错,是6个人;在主新闻中心的餐厅里,我们吃了饭还没有离开,工人就过来为我们把桌子擦干净;看见你拿的东西多,志愿者就会主动上前坚持要为你拎包,直到把你送上奥运巴士……在这里你会觉得你变成了一个随时会被“救助”的弱者,哈哈。

 

■点燃火炬前的空中“奔跑”很有意境

北京奥运会的体育场馆都太棒了,太美了。尤其是水立方和鸟巢,这两座建筑真的让我震撼了。在北京呆了一周后,我们终于坐在了鸟巢,有幸目睹奥运会开幕式。

开幕式那晚,在炎热和潮湿中,我们在鸟巢度过了4个小时。看似有些漫长,但开幕式的表演太美了,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以至于一切结束的时候,还有些淡淡的伤感:怎么结束得那么快?

开幕式最让我感动的是点燃火炬的那一瞬间。昔日的中国体操王子(李宁)被悬挂在空中,不停地向火炬奔跑的“动作”,光影投射在他的身上,身后的大屏幕上是历届奥运火炬手的身影……他绕场一圈后,缓缓地点燃了火炬。很美,很有意境。整个开幕式都很美,很有韵味和舞蹈感。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晚,法国电视二台的网页上充斥着网友评论,矛头全部对准了法国电视二台的现场解说员,指责他们喋喋不休的拙劣评论严重影响了观众欣赏开幕式,“穿红衣的小女孩唱歌的时候,我们完全无法听见她的歌声。”“毋庸置疑,开幕式很精彩,但解说员蹩脚的长篇大论完全破坏了气氛,我干脆关掉了声音。要知道开幕式不仅是美轮美奂的画面展示,还要有音乐、气氛完美融合。”“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找时政解说员在那里叽里呱啦,而不是体育解说员。他们一直在说一些跟体育不相干的话题,对政治评头论足。”)我同意这些评论。在法国,自从火炬传递到巴黎发生以来,对遭遇北京奥运会,很多人对政治的关心超过了体育。对我而言,体育就是体育。我很遗憾在法国有人利用奥运谈论政治。

 

■连天气,也被中国人成功地控制了

这届奥运会的战绩辉煌,许多世界纪录被打破,菲尔普斯和博尔特书写了传奇。堪与这些战绩相媲美的是,这届奥运会的组织工作也几乎无可挑剔。当然,这也给下一个主办城市伦敦施加了莫大的压力。

四年前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那天还有工人在奥林匹克体育场涂油漆,搞得非常仓促和紧张。在北京,完全没有这类事情发生,一切都井然有序。场馆漂亮而且设施完备,公众热情,开幕式辉煌壮丽,每个场馆都有几百个志愿者随时给人们提供帮助,交通便捷。就连意外天气,也被中国人成功地控制了,只有两天出现了暴雨。

我特别喜欢把各个比赛场地集中在奥林匹克中心区的做法,比如奥林匹克公园、水立方和鸟巢,距离很近。这太好了,我们省了很多时间花在路途往返上。此外,在奥林匹克公园内,安检做得很好,也很方便我们在运动场之间转换,比如从一个场馆到另一处场馆不需要每次都开包检查。听采访过前几届奥运会的同事抱怨,他们以前每天转换场馆不得不把包打开N次,这非常让他们头疼。

还有北京奥组委给各国记者配备的奥运公交专线非常完善,它们往返于各个赛场之间,昼夜运行。有一天我从鸟巢结束工作时,已经是凌晨1点45分了,还能乘坐巴士到主新闻中心(MPC),那里离我住的京民饭店很近。很高兴那么晚还能享受到这项服务。

奥运期间我接触最多的就是志愿者。他们的接待让人感到周到而温暖。越野自行车赛上,天气很热,我跟他们要一个太阳伞,不到5分钟就送到了。闭幕式的那晚,圣火熄灭后,他们给我们送来小电灯,方便我们继续在新闻席前工作。这些小细节让人非常难忘。

 

■没有本国运动员时,

中国观众也热情助威

在比赛现场,我发现中国人非常热爱体育。如果有中国运动员比赛,现场的加油声此起彼伏。特别是中国对阵美国梦之队的那场篮球赛。整个赛场观众爆满,还有不少人站着观赛、呐喊。最开始两队比分咬得很紧的时候,中国观众那股狂热我简直前所未见,还听到旁边有人吼得声嘶力竭。那种竞争的激烈程度甚至让我产生错觉:这似乎不仅仅是一场体育比赛。

即使没有本国运动员,现场气氛依然非常好。我记得那天在女子摔跤63公斤级别的比赛现场,是法国女运动员勒格朗·高里奥(Lise Legrand Golliot)和东欧某国的运动员比赛。现场中国观众狂热地鼓掌助威,高声地喊叫,比我还热情。我差点以为他们是我的法国同胞。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刘翔因伤退出110米栏比赛的那天。我知道刘翔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他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听一个中国记者说,很多人最期待的就是刘翔进入110米栏的决赛,有人花几千元人民币的高价买票观赛。但出人意料的是,在预赛有人抢跑后,刘翔突然一瘸一拐地离开了赛场。当时我在现场,这位昔日奥运冠军离开的那一刻,我能明显感觉到中国观众深深的失望和遗憾。

令我意外的是,中国观众很快调整了情绪,在接下来的比赛中,虽然他们看不到刘翔的身影,但热情依然非常高,不断地给别国运动员加油助威。一位中国记者对我说:刘翔退赛他们虽然很难过,但理解并依然支持他。这只是一场竞技,而不是战场,健康和安全更为重要。

在法国时,曾有朋友认为,中国观众可能只爱看体操、乒乓球、跳水等中国的优势项目,他们更看重奖牌,可是我在现场,感觉却不是这样。也许是他们在改变,开始更多地在感受体育本身的魅力了。

 

■欣赏法国冠军不重奖牌重乐趣

很遗憾奥运会期间我没有采访中国运动员。不过,法国人对某些中国运动员也很熟悉和喜爱,特别是刘翔和姚明。喜爱刘翔因为他获得了很多世界冠军,也因为他是法国110米栏名将拉德加·杜库雷(Ladji Doucoure)的朋友。他们认识快十年了,从年少时起就是对手。我们喜欢姚明是因为法国人都热衷篮球和NBA。对于中国人擅长的跳水等项目的运动员,我却不是太熟。

奥运会期间最令我难忘的是对法国运动员桂亚尔(Brice Guyart) 的那次采访。在奥运会比赛开始前几天,他告诉我为什么他要改变剑术风格。他是上届雅典奥运会个人花剑的冠军,但他感觉越来越体会不到击剑的乐趣了。于是,他决定彻底改变击剑风格,重新寻找体育的乐趣。其实做出决定前,他有这个想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也知道,这个改变需要摸索和实践,很可能令他无缘金牌。但一个运动员放弃对名次的争夺,而开始考虑运动项目本身的变化和发展,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能有的中国运动员更在意赛果,有时会因此忽略比赛的乐趣。

 

■组织工作很严谨,但缺少必要变通

如果问我北京奥运会让我有什么遗憾,还真难。我觉得它真的很完美。要知道组织这么庞大的一个赛事,头绪很多,细枝末节也都非常繁琐。

硬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我觉得有两个小小的瑕疵。北京奥运会的组织很严谨,但有时严谨到绝不变通。比如奥运公交专线有指定站点,就绝对不会应乘客要求哪怕提前那么一点点下车。有一天我从跆拳道体育馆出来,想去鸟巢看田径。到水立方前的十字路口时,我向司机请求下车,因为这儿比MPC离鸟巢更近。但司机拒绝了。我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从MPC下车再往回走。

志愿者们有时候也严格地似乎有些不近人情。有一天赛后,正在我们采访法国拳击运动员弗朗索瓦,这时一个志愿者走来,要求拳击运动员往前走几米,离开混合区。因为这里规定,采访不得超过5分钟。我们理解这个规定,但那时场内除了我们没有别人了。好吧,我们只好跟随拳击运动员挪开了几米,采访才得以继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