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央视新气象小姐否认月薪超1万

(2008-07-10 15:34:07)
标签:

央视

新气象小姐

否认

月薪超1万

杂谈

央视新气象小姐否认月薪超1万

■每天工作不少于8小时

■播报时“盲指”是一大难题

 

◎文/《青年周末》记者 颜雪玲

一分半钟的节目,6个人轮播,岂不是浪费人力和成本?

把青海湖地区说成青海湖市,气象主播究竟懂不懂天气知识?……

气象播报员看似熟悉,却也陌生。《新闻联播》推出新主播以后,紧随其后播出的天气预报也“变脸”了。这是自1997年4月以来,宋英杰、赵红艳、裴新华、杨丹的四人组合维持了11年不变的风格之后,首次加入新鲜血液。气象播报行业也因此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和话题。

新加入的气象主播叫王蓝一,一位30岁的东北姑娘,曾在央视的《朝闻天下》栏目中播报天气。7月4日,她接受了《青年周末》的专访。通过她的讲述,我们可以一窥气象主播行业的究竟。

央视新气象小姐否认月薪超1万

■王蓝一近期写真  ◎图片由王蓝一本人提供


 

气象主播的工资气象局来发

青年周末:大家对天气主播的了解比较模糊,有人叫你们气象播报员,也有人称你们为天气预报员,这是一个概念吗?

王蓝一:气象主持人的称呼很多,还可以叫气象先生或气象小姐。但不能把我们和天气预报员画上等号。天气预报员都是研究气象的专业人士,他们的工作是观测和分析天气。我们在幕前,他们在幕后。

一般的流程是:天气预报员预测好天气情况后,把专业的数据和信息发给气象编导,然后气象编导把这些艰深的数字化信息转化成通俗的语言,再由电视编导加工,最后到达播报员手中。

青年周末:气象先生和气象小姐的东家到底是央视,还是气象局?

王蓝一:呵呵,我的工资都是中国气象局给发的。你们在央视和其他很多电视台看到的气象主播,都是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的员工。我们集团和央视等电视台只是合作关系,它们的气象节目由我们来做。其他地方气象局也会有自己的气象主播,他们以跟电视台合作的形式,播报天气。

青年周末:要成为天气播报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听说大多数气象主播都是播音专业而不是气象专业出身?

王蓝一:不必懂气象,你就能应聘天气主播。

其实严格来说,我也不算是播音专业出身的。我16岁考入沈阳师范学院艺术分院主修声乐。1999年1月毕业前夕,意外地考入辽宁卫视成为一名天气预报主持人。可能因为心中的一份电视情结,2000年9月我来到北京广播学院进修播音。再一次跟气象结缘很偶然,7年前的一个雨天,我寄住在北京郊区朋友家里,刚拿到成人高考的录取通知,对未来还没有什么计划。同学下班回家后,将一份湿透的报纸扔给我说:“你看看上面的招聘广告,也许可以试试。”当时招聘信息写明要求北京户口,我胆子很大,也不管自己不符合条件,硬生生“闯”进了中国气象局华风集团的大门。我先在《今日气象》做记者、编导,直到2002年2月,成为旅游卫视《旅游气象站》的气象主播。

青年周末:由气象台派出的主持人,需不需要参与到电视台的常规工作中去?

王蓝一:平时我们不参与央视的运作。我之前一直在做《朝闻天下》,基本就一年跟他们联欢一次,联络感情。

只不过在成为气象主播前,需要央视把关。我们华风的气象主持人录好样片后,先送到央视去,央视觉得不错,再送到评审委员会,评审会员会设了一个基本的门坎儿:央视出境的主持人必须有本科学历,普通话要一级甲等。

 

选拔新人是气象局的主意,央视审核一波三折

青年周末:《新闻联播》换上新主播之后,《天气预报》又换新人,这是央视还是华风集团的想法?

王蓝一:是我们集团的考虑。在我们换人之前,《新闻联播》就换了新面孔。这也不是跟风,是集团领导希望注入点新的血液,培养新人。

大概是在去年夏天,大家从上面听说了有这个机会,就自愿报名参加选拔。华风集团大概有三十多个气象主播,大部分人都报名了。

青年周末:参加选拔的过程曲折吗?

王蓝一:集团内部选拔还挺顺利,但送去央视的考核就一波三折了。

在集团内第一次考核分三个方面:气象知识、地理知识、试镜。试镜需要你听天气,然后在规定时间内重新组稿,再看你在镜头前的表现力。这一轮选拔,选出了5个人,3女2男。然后我们5个人都录了样片送去央视,结果都被打回来了。《新闻联播》是做的最精细的一档节目,在它之后的《天气预报》,不论是从预报的准确度,还是对节目的包装、稿件的严密性,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可能那一次我们对这些的认识和准备都还不够,仓促了些。

这次失败后,集团就考虑在5个人当中再做一次筛选,最后剩下我和冯殊了。我们第二次录样片就不那么急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打磨,从过完春节到4月份一直都在磨,内容也做得精细和沉稳多了,这才送去央视。最后通过了。

青年周末:作为天气主播,你怎么给自己的风格定位?与电视台的定位、节目的定位都有关?播报《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特别要注意些什么?

王蓝一:我要求自己的风格真诚、亲切、清新。但风格不能颠覆节目。“联播”的定位是全国最权威的,不能有丝毫的瑕疵,措辞要非常严谨、清晰。在《朝闻天下》里我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习惯语言,而在“联播”里,个人主观的东西是不能带进去的。肢体语言也要非常准确,动作辅助内容,不能没有理由地加入过多的动作。

除了央视,我们还和凤凰卫视等电视台合作,比如《凤凰气象站》这档节目很娱乐,对主持人的要求也宽松很多,不必普通话一级甲等,说话可以拖尾音;衣着怎么漂亮怎么来;内容也灵活得多,小常识、小民俗、传说、典故都可以提。

青年周末:你上《新闻联播》的天气预报之后,着装也成熟了不少,第一天穿的是深蓝色的套装。不同节目的天气预报,着装也要做不同的配合?

王蓝一:毕竟《新闻联播》已经非常成熟了,大家已经适应了它的风格,严肃、大气,着装自然要稳重一些,只能穿套装。而且是晚间节目,颜色就要重一些。不像我播《朝闻天下》的时候,因为早晨嘛,色彩可以稍微鲜嫩活泼一些,还可以穿穿衬衫和马甲,但也要比较职业,不能太过女人。

在CETV1做《天天气象》,因为是教育频道,给学生看的,就可以穿一些时尚的小T恤和连衣裙,有一点知性、淑女的感觉;在CCTV5做体育节目的气象播报,完全就是穿运动衫了。

 

 

每个气象主播都身兼数职,收入没有过万

青年周末:《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就一分半钟,6个人轮播,而主播月薪动辄上万,有人说这是浪费成本。

王蓝一:我们本来就是华风集团的气象主播,而且并不是只为《新闻联播》做天气播报。央视所有频道的天气预报都是我们做的。就拿我来说,在做“联播”之前,我还做《朝闻天下》,每天凌晨4点起床,上午8点半下班;此外做CCTV5的体育节目,CETV1的《天天气象》,下午3点上班,晚上6点才会下班。这个还只是普通的模式,还有“豪华套餐”——这是我们主持人里面的术语,就是说我们整个集团要做200多套气象节目,除了央视的,还有旅游卫视、凤凰卫视,以及中国气象频道这个重头戏。中国气象频道是一天24小时滚动播出。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所有天气主播的任务并不轻的。我每天早晨8点做完央视的节目下班后,还要参与中国气象频道的录制,一直到中午12点。很多气象主播都是这样,我们的工作时间平均是不会少于8小时的。也没有固定的周末,都是轮休。

至于我们的月薪,就跟普通电视工作者差不多,没有过万元。

青年周末:业务上呢?在很多观众眼里,气象主持人就是把稿子背一遍,随手在地图上指一指,不需要有专业的气象知识?

王蓝一:就说我们在地图上“那一指”,都是很需要“功力”的。大家在电视上看到气象主播在身旁的地图上“指指点点”,其实在我们录制时地图是不存在的,那是电视后期制作加上去的。实际我们身后只有一块蓝布,只能在脑海里虚拟出一个地图,并且准切地“盲指”向所说的地理位置。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地图了如指掌,每个省份、长江、黄河、省会城市、灾害频发的地区伸手就能指个准。地图就那么大,失之毫厘就谬以千里了。

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既要盲指,又要兼顾说话的内容,还要关注到自己的肢体语言是不是优美,没有平时的积累和训练是很难做好的。

青年周末:最近某气象主播把青海湖地区说成青海湖市,除了熟悉地图,你们不需要掌握更多的气象知识吗?

王蓝一:每个人的职业诉求不同,但华风的气象主持人都在努力地学习和补充气象知识,至少争取成为半个天气专家吧。气候主播要对气象知识了然于心才能掷地有声。平时,专家会针对每一个季度要面临的天气情况对大家进行培训。比如沙尘暴天气一般发生在三四五月份,四月份是最严重的,在沙尘暴频发季节来临前,我们会培训。节目中要侧重这样的天气给大家做个提示。

现在每天我都会参与天气会商。在中央气象台的会商室,我们的天气预报员会和全国各地的气象专家进行电视电话会商,即时地交流天气情况。这样的会商每天早晨和下午都会有。遭遇重大事件的时候,比如今年地震,还会增加会商次数,做专门针对震区的服务和交流。

青年周末:碰到重大天气事件,还会去各地亲身体验吗?

王蓝一:我很幸运,是从做记者过来的,有许多实战经验。2001年我到华风工作的第一天,领导就告诉我:你去追风吧。当时我就懵了,追什么风?后来被告知,那个时候海边生成叫“尤特”的台风,马上就要登陆华南沿海,大概在汕头或者汕尾之间。我跟着摄像师和两个天气预报员,没经培训就直接上岗了。那次对于天气预报员来说,亲身追台风也是第一次。之前他们也只是看卫星云图、数值预报。由于我们对台风登陆定位有误差,从汕尾到汕头,再辗转到厦门,始终没追上它。那几晚我们基本没睡,就等着台风过来,机器都架好了。后来才知道,台风在东侧登陆了,而我们在台风的西侧,最终跟它擦肩而过。

青年周末:这些实战经验在播报天气时,能体现出什么样的优势?

王蓝一:提示的如何跟你到当地体验的多少直接相关。有一年贵州遭遇冰冻灾害,从网站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电力中断、通讯中断,可是我到了贵州之后,才发现路都没法走。我一到那里,当地气象局的人就给我发了两条毛巾,我问,干吗用啊?他们说,系在鞋上才能走路。那里的老百姓上街全靠两条毛巾,或者麻绳。我还发现,冻雨还把汽车都薄薄地裹住了。我没有去贵州之前,播报气象可能只会说,贵州冻雨出现了。但冻雨对老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不知道啊。现在我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带到节目当中,比如我可能说,在冻雨期间,尽量不要出门,要出门的话一定要采取防滑措施。在活泼的节目中,我还可以说,系上毛巾和麻绳。虽然当地居民很了解情况,但还有很多外地人可能恰好去那里出差,你的提示就会很重要。如果没有亲身体验,这种提示你想都想不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