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康:和网友过招早有预谋

标签:
石康和网友过招早有预谋杂谈 |
博客连发十篇“未获奖感言”回应网民
石康:和网友过招早有预谋
■没想到媒体拿《金婚》来炒
■当年看到网友炮轰王朔就颓了
◎文/《青年周末》记者 王媛
近日,电视剧《奋斗》编剧石康突然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一篇名为《未获奖感言》的文章,矛头直指电视剧《金婚》和《士兵突击》。博文刚一发表,就引来无数网友炮轰,很多人都说石康因为在上海电视节上没拿到最佳编剧奖,因此“吃不着葡萄说葡萄是酸的”。
面对质疑声,石康先后在博客中写了十篇博文来回应网友。7月4日,一直没有接受媒体采访的石康做客千龙网《明星到场》节目,《青年周末》记者闻讯赶到,把石康“逮”了个正着。在采访中石康向记者袒露了自己真正的“未获奖感言”,他说:“这么多篇博文是一天晚上写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反击‘网络骂民’现象”。
■2005年9月14日上午,石康就孙睿的新书展开评论
◎供图/吴平(CFP)
没想到媒体拿《金婚》来炒
4日,早上10点,石康手拿黑色双肩背书包,匆匆赶到现场。格子衬衫、黑色长裤、运动鞋,显得很随意。“郑晓龙(《金婚》电视剧的导演)怎么没来?”刚一到场,石康就问现场的工作人员。当知道郑晓龙没到场后,石康自言自语地说:“要知道他不来,我就不来了,还这么早起来……”
■写博客是想呼吁央行加息
青年周末:你是出于什么原因写的《未获奖感言》这篇博文呢?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是酸的”这种心理吗?
石康:我写这篇博文的时候,其实就是想呼吁央行加息的事情。整篇博文我写了三段,说《金婚》的只是其中一段,而且是我写的一段调侃性的文字,没想到媒体就单独把这段拿出来了。我根本没想到这篇博客竟然会招来这么多“网络骂民”,我当时觉得很奇怪,这些人为什么表现得那么愤怒?
■认同《金婚》是好看的戏,不认同它的价值观
青年周末:就是说你从来没否认过《金婚》得奖?
石康:没有,它已经得过奖,表明它是一个很好的电视剧了,我只是开了一个玩笑,我就想告诉大家争取不要过《金婚》里面描述的生活。但大众会对号入座,把这种生活看作是“我要过的生活,我是一个普通百姓,这个叫做平平淡淡总是真”。实际上我认为《金婚》这个戏首先有误导大众的作用,把一种平淡的生活写得非常生动,赋予了它一个非常美好的光环,但普通人所谓的平淡生活,其实真的不像《金婚》讲得那样,他们有太多悲惨的故事。我认同《金婚》是一部非常好看的戏,我只是不认同这部戏里面传达出来的价值观。现在很多电视剧都是带有欺骗性的,很多剧情都太理想化,不现实。
■参加颁奖礼都是随心所欲
青年周末:有人说你写的这篇博客在一定程度上给《金婚》和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做了很大的宣传……你怎么看待中国的各个影视奖项?
石康:颁奖本身是发奖人实力的竞争,是发奖人显示实力的机会,跟被颁奖人没有多大关系,因为发奖人怎么选都行,是一些巨头的竞争。我很清楚这些颁奖礼中的各个环节是什么样的,有黑幕,也有暗箱。
青年周末:这次“白玉兰”奖你也去了,知道很多都是暗箱操作你为什么还要去?
石康:我参加这些颁奖礼都是随心所欲的。我去之前就知道自己没得奖,但当时我正好要去上海办点事情,就顺道去了这个颁奖礼,我本来想去露一脸就得了,没想到他们扣我这么长时间。我不会去拍评委的马屁,那个成本太高了,我觉得犯不上。
收集网友评论要开“愚昧展览会”
很难把那个用笔杆子“损人”的石康和场下的他联系起来,在做节目的过程中,石康几乎不看镜头,经常时不时“呵呵”傻笑两声。他后来告诉本报记者,那些骂他的人,如果看到他的真人肯定就骂不出来了,而且还会握着他的手说:“石康老师,我很喜欢您”。
■不像韩寒有固定粉丝团支持
青年周末:你写完博客后什么时候发现自己被无数网友炮轰了?
石康:写完的第二天,先是我的一帮朋友给我打的电话,他们说:“石康你现在太牛了,你有点取代以前王朔的地位了,你发言竟然有那么多人应。”当时我有点摸不着头脑,我就上网去我博客里看了一下,几乎全是骂我的评论。
青年周末:你的粉丝们没有支持你的?
石康:我不像韩寒和王朔一样,他们骂人都有他们的固定粉丝团支持他们。我是一直没有花时间去经营自己的粉丝,一般同意我观点的人,他们也没有闲暇时间在网上发帖支持我。这个暴力的声音越来越大,它会左右到人的意识,很多人都在骂,他们有特大的从众心理,有人想支持我,但是当他们看到连续三页纸都是骂我的,他们也就不好意思支持我了。有独立声音的人,也就不会选择把自己的观点回复到我的博客后面,他们的声音会被淹没。我有一个朋友就试着发了一条支持我的帖子,结果后面跟着好几页都是骂他的,我朋友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石康,你能不能把我发的帖子给删了啊?”我说不能删,这是历史的见证,我得把愚昧展览会开起来,我要收集这些信息。
■看到网民炮轰王朔我就颓了
青年周末:“网络骂民”现象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的?
石康:这个现象我关注了很多年了。2003年的时候,“网络骂民”就已经基本形成了。第一次我关注这个群体是在1999年,当时王朔写了篇《我看金庸》的文章,他评金庸的作品:“情节重复,行文啰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时候,就从天上掉下来一个挡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整个故事情节就靠这个推动着。”王朔其实写了一篇特别好玩的文章,他说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武侠小说是重复和枯燥的,结果一帮金庸迷和武侠小说迷就狂骂王朔。我当时觉得那篇文章就是一篇娱乐大众的文章,我看完就把文章放一边了,没想到这篇文章却引来一群“网络骂民”,我看到这个现象当时就颓了。
■只是给“网络骂民”提供一个发泄渠道
青年周末:你现在还在继续发着“未获奖感言”,已经写了将近十篇博文了,有人说你从“秀才”变成了“炮筒”,而且写上瘾了。你为何要连续跟这些网友一轮轮地对垒?
石康:这些博文都是我一天晚上写完的,一晚上写了一万多字,然后切成了十篇文章,隔几天发一篇。我一直在想怎么应对“网络骂民”现象,他们之前总骂韩寒、郭敬明,一直没有机会赶上骂我。韩寒他们每次面对这些骂民的策略都是回击一两篇文章,然后就不发言了。好不容易轮到我,我就给他们发十篇。这样持续时间比较长,慢慢就显现出来这些“网络骂民”的一些现象了。
青年周末:原来连发这么多篇博文是你早有预谋的?
石康:是的,翻开这些骂民的评论,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从众心理,他们也没有说出什么新鲜的事来,也没有跟着我的话题做进展,我就想用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把他们发言的单调性这个特点展示出来。而这次“网络骂民”同以往不同的特点是,这一回他们骂得话更长了,经常洋洋洒洒带着错别字就一大篇,不再是匆匆忙忙一两句加好多感叹号了,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青年周末:作为一个作家,一名编剧,几乎每天都要发博文来回应这些网友,你觉得累吗?
石康:我觉得不累,我就是每天工作捎带手看一下他们的回复。有些“网络骂民”有时候并不是针对我说的这些观点在骂,很多骂民是对很多现实生活不满找一个出口发泄出来,李宇春他们骂、韩寒他们也骂,我不认为他们都是针对我的。我只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发泄的渠道。我对自己有一个要求,我是不会说瞎话的,所以我说的可能会伤害一些“网络骂民”。
从小用科学家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在采访中石康向本报记者透露,自己本科学的是理工科,研究生读的是企业管理,当过工程师,他从小想过“科学家一样的生活”。现在的他遇到很多事都特别“刺儿头”,跟小时候自己的一些想法有相当大的关系。
■高质量服务就像《鲁豫有约》一样
青年周末:你的这种性格会在娱乐圈受到一定的排斥,你会妥协吗?
石康:我的处理方式是,我首先会为你提供一个别人无法提供的高质量的服务,让我自己成为一个无法替代的人,用这个来取得我的自由度,让别人离不开我。比如,做一个节目就要做到最红,很多时候人们就离不开你了。就像《鲁豫有约》,这个节目就是超高标准,我说的高质量服务就是像《鲁豫有约》一样,一般的永远是可替代的,但超高标准永远是不可替代的。在这个社会,必须用非常多的努力才能换得一小点自由,我这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
■小时候爱看科学家传记
青年周末:你怎么过来的?
石康:我从小就是我们班纪律最不好的,但学习一定是最好的。比如,很多人打网球都是靠走后门、靠拍教练马屁来提高自己的水平,我就是上来自己刻苦练习快速提高我的网球技艺,就永远有人跟我打球,不用求着别人跟我打,这就是我从小到大的做人策略,而且最终提高的是自己,在很多时候我都会脱颖而出。
青年周末:人小的时候都懵懵懂懂的,你怎么从小就这么有策略?
石康:我觉得跟我的阅读量有关。我那会儿在师大附中上学,我到哪个学校就把那的阅览室里的书都读完,而且我看得很快。我最开始每次借三本,后来就每次借十本,别人看书是一行一行地看,我是一段一段地看,更聪明的人是一页一页地看。我的这些习惯并不是受家人的影响,而是我小时候看了一些天才写的小说和一些科学家传记,我很小的时候就认为人人都是那样的,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参照物,我就用科学家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我一直认为一门课花三天的时间就可以看完,所以从小到大的课程我几乎都是花三天时间看完的,除了高数,花三天看完高数我考了一个23分,我就明白了,这是10天的工作量。所以,我一直是一个很自信的人,因为我总是会让自己处于领域中的中上等,这样才不会被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