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主编徐静蕾的恋网生活

(2008-07-03 11:05:26)
标签:

徐静蕾

网恋生活

杂谈

主编徐静蕾的恋网生活

◎ 文/ 本报记者 陈七妹  ◎摄影/本报记者  吕家佐

 

徐静蕾之前混的是演艺圈,现在却可能是中国2亿网民里玩得最high的那个:她被《卫报》评为世界最有影响的博客之一;她的电子杂志有数十万的固定读者;她手写的书法被做成了电脑字库供网友下载;就连绯闻也跟网络有关;最近她又有了一个专属的msn聊天机器人 。网络重新塑造了这个女演员,她在网络的世界里如鱼得水。

主编徐静蕾的恋网生活

采访在农展馆附近的一处商用公寓里进行,徐静蕾的“鲜花盛开影业有限公司”就在那儿,她家也住在附近。公司的装修并无独特之处,半开放的小格子间里摆着几台电脑,桌面上堆着杂志、文件,墙上挂满了“开啦”杂志的大海报,几个年轻人正在站着聊天。让人意外的是,屋里有条大金毛犬摇着尾巴兀自走来走去 。徐静蕾独立的办公室,墙壁刷成灰黑色,摆了一圈黑皮沙发,一张老板桌临着窗户。

徐静蕾带着一阵风似的推门而入,头发散在肩上。她穿着一件蓬蓬的蓝色娃娃衫, 黑色的七分裤,脚踩人字拖。仅有的一点妆是嘴上玫红色的唇膏,而唯一的“饰品”是套在手腕上的黑色橡皮筋。她看上去黑了,微微有点胖,不太像大家印象里那个又细又长的大妞儿。记者听公司的工作人员说,她这还算是打扮过的,平时来公司跟在家没什么两样。

采访的时候谈起开啦杂志和她的网站,徐静蕾一直笑呵呵的 。但到了拍照的时候,她就不情愿配合了。《青年周末》的摄影记者让她“多给几个动作”,可她屁股倚着桌沿儿,只肯左右偏偏头,小声念叨说“还要摆啊!”。公司里的人不好意思地解释道,“老徐不爱拍照”。

《青年周末》与徐静蕾的对话都围绕着她的网络生活展开,我们力图通过她和她周围的人,还原一个演员、名博、杂志主编等名头之下的网络版老徐。

 

 

■酷爱泡MSN 拥有自己的机器人

最近MSN公司为徐静蕾专门开发了一个名叫“开啦娃娃”的机器人。只要网友把“开啦娃娃”的账号(kaila@kaila.com.cn)添加成MSN好友,就能跟这个机器人互动,看看徐静蕾的新动向、新博文和杂志的新内容,顺便跟“机器人”聊天斗嘴。此前的MSN机器人大都负责提供资讯,比如天气预报、翻译单词,或者买机票 ,这是MSN第一次为个人开发机器人。 MSN公司方面的负责人说,选择老徐的原因在于她的形象跟MSN在国内的白领用户定位非常契合 。

MSN公司将“ 开啦娃娃”机器人的语言风格设置得调皮搞笑, “她”会跟人瞎贫:“我真的太崇拜你了,收我为徒吧!我也想让别人尝尝被逼疯的感觉,嘿嘿!”。这跟徐静蕾本人在MSN上的风格差不多,只要她自己闲着,就开始“闹”人,逮着谁跟谁聊。“干吗呢!?”通常是她跟MSN上好友们打招呼的开场白。她说自己在网上就像“开啦娃娃”的卡通形象一样:“是很开心的人,也有一些刁钻。有点讨厌,但属于那种特可爱的讨厌,她会招这个,招那个。 比如看到好朋友上线,就骂他两句‘讨厌’什么的。”

上MSN 、看邮件和看自己的网站是徐静蕾每天上网必做的三件事。 “有多少时间待在网上?”记者问道。“使劲看也就能坚持一两个小时吧,我颈椎有问题,时间长了受不了”,徐静蕾轻描淡写地回答。而她的经纪人刘璇却在后来记者的采访中,没能跟她保持口径一致:“老徐每天有大把时间上网。她对着电脑的时间,基本跟一个上班族差不多。” 徐静蕾在IT圈里的好朋友毕胜也告诉记者,“她跟我们搞IT的人差不多了,走哪儿都带着她的笔记本”,在毕胜看来,这成了老徐独立于演艺圈之外的一个最大的特点。

徐静蕾也是“MSN签名快换一族”。最近一个月,她固定签名写的是“所有的人到年底都要给我一个好成绩”,这是在给员工 “加压” ;因为正在费神地追看美剧,她就把后缀的个人信息改成“眼睛花了”。

除了爱聊MSN,徐静蕾还在当当买书、在淘宝买衣服,不过她不怎么上论坛。有10年网龄的她向《青年周末》形容对网络的感情:“它是我认识的‘人’里知识面最广的一个。对它,我其实挺无奈的,又爱又恨。它提供的信息太丰富,但也太耗费时间了。”

 

 

■好奇心引发的敏锐网感

“做演员和网民,分别给了你什么样的成就感?”“作演员的人,会比别人更加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我觉得做演员让我变成了一个注意观察生活的人。作为网民,让我发现,自己在IT技术方面原来有这么大的潜力!”

“她好奇心很强,什么都愿意试一试,并且是典型的白羊座,有热情就一定去做。” 这是经纪人刘璇对徐静蕾的评价。刘璇曾经供职于平面媒体以及新浪网站,她告诉记者,在向徐静蕾介绍跟诸如MSN公司 “开啦娃娃”这样的新项目时,徐静蕾很快就能明白,“前后都用不了一分钟。”早在2004年左右,刘璇还在网站工作,当时总跟徐静蕾一起去做足底,刘璇就会经常把工作上的事讲给徐静蕾听。刘璇至今还记得,当年向徐静蕾普及网站的无线业务时,她就听得饶有兴趣。

一般人都免不了有这样的刻板印象:大部分女性与技术绝缘,对网络的兴趣远不如男性。但刘璇却反感这种思维定势:“现在网络工具都这么普及了,别把徐静蕾当作一个整天在横店拍戏的演员,她有大把的时间去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为了测试一下徐静蕾对网络的熟悉程度,记者请她说说最近发现的好东西。她脱口而出:“前两天有个朋友告诉我一个可以自己录歌的网站,叫麦克风。可要玩的话需要买 ‘点数’,我输入了无数种方式,也没弄清楚。”虽然试用以失败告终,但她仍然有点兴奋地说这个网站“特有意思” 。

“我是一个没什么长性的人,新鲜好玩的东西才能吸引我”, 她又想了想,说:“其实谁都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吧,除非是年纪很大的人才会因为要换一个新的操作方式而不愿意换新手机。”MSN公司市场部的人也觉得徐静蕾和她的团队很有“网感”——双方几乎一拍即合。

徐静蕾把写博客、做网站、办杂志的动力都归于“好玩”,就连接拍广告也如此。比如给智联招聘拍的一系列广告。虽然有影迷向智联抗议,但她自己却很喜欢:“我不介意换一种方式,哪怕是比较搞的。人不就是玩嘛!也可能是因为我过分自信,觉得自己怎么着都美。”

 

 

■老徐背后的技术后援团

徐静蕾如此在网络界赶潮, 她背后的确有个强大的技术后援团,这其中除了网站从业背景的经纪人和不少网络界的朋友。《开啦》杂志的执行主编王卉也告诉《青年周末》:“老徐的朋友特多特杂,她不会驳朋友的面子,只要觉得你靠谱,你推荐的东西她都会去尝试、琢磨。”

百度前市场总监、占座网COO毕胜就被媒体称作“徐静蕾的IT布道者”。据说徐静蕾之所以做电子杂志,除了从小就想当记者的夙愿外,就得益于他的推荐。毕胜告诉《青年周末》,他们俩常在一块儿闲聊。有一次喝咖啡时,他建议徐静蕾办个电子杂志,“我说她文笔好,又认识不少朋友,不如自己做杂志。她马上就说,好,问我该怎么弄。”

虽然徐静蕾也会因为电脑中毒而抓狂、对技术本身一头雾水, 用她自嘲的话说就是:“老跟电脑较劲,比如买‘点数’,折腾了一晚上,直到脖子也疼,眼睛也花了”。但在毕胜看来她脑子聪敏,领悟力强。现在两人有空的时候还在MSN上互发点儿有趣的链接。

 

 

■自媒体的小性子

博客和个人网站的力量使自媒体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名人们更愿意利用做网站、办电子杂志来增加曝光途径。 徐静蕾现在是“开啦”的主编,负责召集两周一次的选题会、定选题。做主编对她而言最爽的地方在于,遇到特喜欢的人,就直接约稿,交往成为朋友 。

《开啦》杂志最早的作者中有三四位都是徐静蕾在逛别人博客的时候揽来的,她留个自己的信箱或者电话,向他们约稿。韩寒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认识的。其中还有一位作者后来干脆被她拉到自己公司工作。

执行主编王卉对这个B型血的主编的评价是“不装,合作起来特舒服;不轴,挺随便的。”比如去跟客户谈广告,被对方折磨得够呛,徐静蕾就会孩子气地说“如果再不满意,我们就打他”。如果她自己也拿不出想法,就会迷迷糊糊地跟王卉说:“哦,那就,随你吧!”

徐静蕾在博客上很能拉家常,可是正儿八经写“编前语”却让她特崩溃。她会跟执行主编撒娇使性子,说“以后你来写吧,我写的特别次!”王卉就得安慰她半天。“我真的是不想写了,觉得自己傻了吧叽的。因为我们找的那些作者写得都特别好,我觉得特别丢人。 就像我拍电影一样,我都不敢看我自己拍的电影。”徐静蕾说着哈哈笑起来,但撒娇归撒娇,她还是规规矩矩去写。

“每次她喊崩溃的时候,我才会意识到她是个明星。”王卉告诉记者,“老徐很想说心里的话,可是又怕别人误会,不能像普通人那样想说什么说什么,所以特别拧吧。”

“开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徐静蕾个人的喜好,但这个带着“老徐”印记的杂志却拥有了每期三四十万的固定读者和两百万的浏览量。王卉刚开始投奔《开啦》的时候,还有朋友劝她别拿自己的事业冒险,“如果老徐撤了,人家还有别的可玩,你怎么办啊!”不过现在证明她的直觉没错。

徐静蕾把办杂志当作让生活变得有意思的一种方式,所以她的合作伙伴也会干得舒服。王卉觉得徐静蕾的采访很有意思,“她不怎么做功课,总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跟被采访者聊天,有时候说着就跑了,有时候能海聊出别的媒体没有的料”。记者问徐静蕾最不满意的采访,她的回答出人意料“采访韩寒那次,我们两个顶着大风在外面坐了一个多小时,因为太熟了,所以这种形式的对话还挺怪的。看着对方觉得问什么都不太正经,所以乱七八糟说了好多没用的就结束了,呵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