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地产房价地价投资融资房产 |
分类: 我举手并没投足 |
陈真诚:滞涨不是传说
文/陈真诚
[导读: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间日益被压缩,其所开发的楼盘,如果没有明显的价格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是难以与大型品牌房企在争夺消费者上抗衡的。…本文系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人或任何机构、企业做出任何决策的依据,也不构成对文中提及的个人或机构的评价。]
正如此前文章所述,由于多种原因,今年4月份以来,各地房价依然继续上涨,房价上涨的动力依然强大。但也应看到,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等市场形势,其实并不能等同于全国市场形势,并不代表全国市场一片红火。事实上,在一些非一线城市,尤其那些三、四线等低级别城市,市场的现实情势是“房价涨,卖房难”,或已显 “滞涨”,并非舆论所说的“祖国大地一片红”;大型品牌房企飘红的销售业绩,并不能说明整体市场有房不愁卖:
1,由于多年的房地产高热导致市场需求被透支,再加上在一、二线城市为主的一些地区继续限购,政府并继续从金融政策上打击投资投机,导致部分二线城市及众多二线以下级别城市市场的有效需求有限。
2,新一届政府加大了反腐力度,房叔房姐们连续被爆出,使得一些公职人员不敢再多买房,客观上导致市场需求尤其高价楼盘、豪宅类产品的市场有效需求突然剧降。目前,在一些城市市场,豪宅、大户型或其他高价商品房,普遍难卖。
3,近年来,各地普遍存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出现结构性错位问题,户型过大,总价过高,现实性的高地价、高房价,客观上将一些自居需求挡在门外。
4,不少地区市场供大于求,待售产品积压严重,而且产品同质化严重,在着力于打击投资投机的房市调控持续推进之下,自然会有部分房企开发的楼盘难销。更何况,在二、三线城市,市场竞争加剧,大中房企尤其大型品牌房企以其强大的品牌力和对消费者的号召力,对中小房企的挤压越来越明显。本文作者陈真诚认为,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间日益被压缩,其所开发的楼盘,如果没有明显的价格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是难以与大型品牌房企在争夺消费者上抗衡的。
5,由于一、二线城市不断从三、四线城市的需求抽水,导致三、四线城市本地需求不足。事实上,自2012年以来,除东部沿海城市和部分资源城市外,在多数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商品房销售)并不很热,普遍存在供大于求、库存积压(滞销)严重、楼盘难销的问题。即便土地市场也是如此。自去年以来,多数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并不好卖。即便是今年5月份以来,虽然一、二线城市土地市场火爆,连续爆出“地王”,但大家可以看出,三、四线城市鲜有土地卖出,可见其土地市场并不火爆,土地依然难以卖出。当然,由于大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在三、四线市场,无论地价还是房价依然居高不下,没有开发商愿意降价促销,也没有地方政府愿意降价卖地。
可见,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一个两难时期。一方面房价继续上涨,想让房价下降到一些人所希望的心理价位很难。另一方面,虽然很多自居消费者买不起房,但在三、四线城市(包括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滞销严重,出现了滞涨苗头。目前来看,短期内是难以有效解决这个两难问题的,除非出现奇迹。
土地市场也出现了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地价居高不下,对房价压力居高不下,对开发企业也产出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和融资压力。另一方面,在三、四线城市,土地却难以卖出。一旦土地继续难以卖出,商品房继续滞销,就会给三、四线城市政府的土地财政,给地方偿还负债,造成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之下,地方政府更加不愿意降低地价,希望维持高地价,甚至人为地不断推高地价,或地价预期。于是,高地价(预期),又反过来维持或推高房价(预期)。
如此一来,房地产市场两难,土地市场两难,最终又将导致政府在房地产调控政策或手段取舍上两难。政府决策上两难,又可能导致舆论混乱,进而影响市场预期,最终影响调控效果——房价地价继续上涨,但低级别城市市场滞销日趋严重。
因此,基于房地产市场现实情势而言,对于开发企业尤其那些中小开发企业来说,应该认清目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或调整既有政策,积极开发营销资源,采取积极的营销手段,想方设法促进销售,回笼资金,降低风险。
对于土地难卖的低级别城市地方政府来说,别老拿自己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做比较,而应顺应市场大势,依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实际,合理设定土地出让价格。本文作者陈真诚认建议,如果当地市场土地需求有限,由于地价过高而导致土地难以卖出,不妨合理下调土地价格。否则,可能继续有价无市
[联系作者陈真诚(英文版国际主页):电话15364077477,及QQ622000544,限工作联系。欢迎加入QQ群“土地交易与项目融资”(群号195342565):限基金、信托、券商、投行、银行、典当、担保、投资等投融资机构、开发商等土地供需双方机构人士加入,无关者免入。实名制,申请加入者请注明个人姓名和单位名,以便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