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真诚:当你遇上宝马“性”不“性”

(2006-08-17 15:18:46)
标签:

高尔夫

汽车

游艇

文学

时尚

分类: 朝雨晚露

陈真诚:当你遇上宝马“性”不“性”

文/陈真诚

 

在我兼任某高尔夫企业市场总监期间,恰逢一场较大型车展。长沙新思维企业发展策划公司的同仁认为是一个很好的高尔夫推广机会。于是,我将高尔夫企业企划部和销售部的人员全部派去了车展。后来,小杨很得意地告诉我说,在车展上,她和法拉利汽车中国市场总部的几位先生认识了…因为,她知道,我在酝酿写一篇关于高档汽车和高尔夫关系的文章。

写文章的动因,源于高档汽车和高尔夫都属于奢侈消费的范畴。在有关奢侈品作品领域,二者有我想写的内容。

而我一直没有写这篇文章,直到现在。原因不是不认为法拉利是奢侈品,而是更想以我作为营销策划推广人的个人观点写宝马(BMW)。这是因为,我发现,宝马经常赞助高尔夫球赛的“一杆进洞奖”。较之法拉利、奔驰、沃尔沃,宝马与高尔夫“走得更近些”。尽管沃尔沃等也举办车主赛等。而几乎稍正式一点的高尔夫比赛现场,常能在“一杆进洞奖”奖项上看到宝马的身影。

高尔夫球赛的“一杆进洞奖”是很专业的高尔夫名词,指参赛球员从发球台开球后一杆攻上果岭并直接进洞。“一杆进洞”,有技术的因素,也有运气的成分。不过,你一旦有了“一杆进洞”的正式记录,在正式的以后赛事中往往不得打业余赛而只能打职业赛。

人们普遍把“一杆进洞”视为高水平、好运气、成功的代名词。所以,经常能看到的场景是,“一杆进洞”者当场会向在场的包括球童在内的所有人员打红包,赛后还要宴请朋友。这几乎成为高尔夫球场的约定俗成的东西。因为“一杆进洞”者往往还有奖励,中国大陆的正规比赛,经常有免费的宝马汽车奖品。如果一场球赛下来,没有一个“一杆进洞”者,宝马汽车就将陈列在球赛现场的汽车开回去。

“高水平、好运气、成功”象征,是宝马汽车热衷高尔夫比赛“一杆进洞奖”的原因。其实,我认为,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商业考量因素,另一个是很隐藏的象征因素。商业考量因素是,高尔夫比赛“一杆进洞奖”发生机会一般不大。真是一场球赛下来没有一个“一杆进洞”者,不但不需要兑现宝马汽车奖励,而且还获得了高尔夫比赛现场的样车陈列展示和多种宣传及高尔夫圈内传播等各种利益。真要是必须兑现奖励,高尔夫圈内的传播将甚之又甚。隐藏的象征因素指的是,在高尔夫界有种说法说,“一杆进洞”象征着成功者奢侈做爱,与性有关,是从二者行为与行为结果类比而来。虽然还没有看到宝马公司的公开认可的资料,但我想这个“民间说法”是得到了默认的,并被进行商业利用,还演绎成了“说法”进行传播。因为,关于性和爱,有些事是既说又做,而有些事是只做不说。

关于这个隐藏的象征说法,我想源于宝马英文品牌BMW在社会上流传的戏称。尽管也有人说BMW是“Business”、“Money”和“Win”的简称,但更多的人相信是 “Business”、“Money”和“Women”的简称。此处的“Women”,指的是女人、性、性爱。这种说法,与性有关,由来已久,在全世界广泛流传,并被衍生为宝马汽车的消费理由、价值象征,乃至提升到了文化的高度。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BMW被人们戏谑为“Business”、“Money”和“Women”的简称时,宝马被雅痞们看中。1988年,宝马汽车成为美国新兴雅痞文化的代言。按照雅痞们的价值观,宝马代表着品质与优雅,拥有了它就意味着你与银幕特工詹姆斯·邦德有着相同的品位,以及性感女郎和性爱。美国人的时尚文化一直在不断地冲击并影响着其他国家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消费潮流。

当人们把商业成功、金钱、女人和性爱等视为宝马的文化时,好象宝马公司没有公开正式说“yes”或“no”,而王顾左右而言他地针对文化说起了另外的事。他们说,宝马汽车本身就是移动的艺术品,推动高雅艺术和文化品位是宝马对市场长期承诺的具体表现之一。

诚然,宝马与艺术和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但我认为,这是冠冕堂皇的说法。从某个角度讲,这个冠冕堂皇的说法还没有性文化说法有传播效果。

不同的说法,不同文化价值考量,或许是因为不同文化背景差异。而在全球,人们对性爱的感受、好奇、享受和追求,是无差异的。

有人说,宝马祖籍德国的车文化就如同中国的食文化。任何德国一个人都能品出驾驶一款车的各种感受,就象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在众多菜系中说出一两种菜系,会吃的更是一口就品出了菜的好坏。这样,于是演绎了关于宝马的不同汽车文化版本。就象法拉利是跑车的代名词一样,在世俗汽车文化里,宝马和其他高档汽车一样,难与性爱脱干系,且尤甚之。因为宝马汽车文化也属于整个汽车文化的一部分,那关于性爱解读的简写,使其性爱文化更突出。

如此解读宝马文化,也许更好。于今,不管什么人,都在言必称文化,而又说不出个道道来。关于文化,我想大家不会反对这个说法:最肤浅的误读莫过于将冠冕堂皇的所谓文明行为等同于文化,最忽悠人的解读莫过于将历史等同于文化。

如果你对宝马的性爱文化说法还是不理解的话,那就来看看整个以跑车为代表的汽车文化是如何“性”的。

有人说,在爱欲高涨的年代,如果上帝准备给汽车一个性别的话,那么跑车必为雄性。男人对于汽车的痴迷,十之八九出于同性间的惺惺相惜;女人对于汽车的热爱,源自对欲望男人的渴望。

当世上第一辆跑车出现在世人面前后,就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私人生活,乃至看待生活的态度。人们大为感叹,以跑车为代表的汽车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是一种真正的行动自由!想去哪就去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有资料显示,汽车真正进入美国家庭的第一年(1932年),私生子出生率增长了30%以上。而后到了60年代,进入汽车消费第二个高潮时期,汽车成为一种时髦且实用的大众消费品,迎来了空前的“性解放”运动。仅在1964年,避孕套销量增长了64%。那时候的车身造型,最能反映人们向往自由性爱的淫糜心态。譬如林宾坚尼,线条流畅,轻盈华丽,车前盖很长,躺一个人还有余。它当时的宣传海报也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没有终点的宽阔乡村公路,一个身段妖娆的女郎仰面躺在车前盖上。其含义是说:开着这辆车去兜风,你可在上面做爱。

汽车旅馆的诞生和蓬勃发展,也在证明汽车与性爱的关系。当年,一位名叫哈利.埃利奥特的美国商人,经常驱车在圣迭戈至旧金山之间的国家公路上。他看着道路上行驶的汽车,突然想到,沿途没有供他们停车休息的地方。两年后,世界上第一家汽车旅客客栈诞生,吸引了不少路过的汽车驾驶员和游客投宿,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汽车旅馆。

后来,埃利奥特的这个创意变成了“野鸳鸯”们的天堂。汽车旅馆,位于大路附近的,一般又被称为“情人旅馆”,是一种半公开的欢爱之地,按小时收费,人们驱车前来,情人幽会、露水姻缘、召妓等,都在这里进行,完事即走。所以,有人这样说道,汽车旅馆是个会令人伴随着低沉的汽车嗽叭声温柔颤抖的地方:摆脱了卧室、大床、台灯等构成的家庭生活场景之后,性爱忽然就成为一种接近自由的手段,身体得到释放,灵魂奔向美妙快乐的终点。

到了1957年,关于汽车旅馆和汽车里的自由做爱等性爱元素,被一个名叫克鲁亚克的美国作家写成了长篇小说《在路上》出版。这部小说,描述的是当时一个美国社会缩影的一群年轻人横越美国的种种经历:他们没有终点,总是出发,伴着的是音乐,还有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姑娘、陌生的性爱等。在一辆高速行使的车上,与一个面部模糊的陌生姑娘疯狂做爱……在这些不断变化着继续的性与历险中,他们感觉实现了对生命的无限渴望。

有人说,男人的基因里充满征服的欲望,工具能使他们更加强大。特别当男人对自己的阳刚不足自信的时候,强大的工具能帮他走出渺小的自我。在今天,这种工具,是汽车。所以说,当一个男人炫耀他的汽车时,其实是在炫耀他的雄性力量。男人最爱的棱角分明的汽车造型,也让女人们自言自语地说,一百年前我跳上了他的马背,今天我要跳上他的跑车做爱。

车是身份的象征,尤其是男人身份的象征。

有种说法说,一个有身份的成功男人是现代社会最“性感”的男人,对女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你还能不理解:香车和美女为什么总在一起?为什么车展上少不了美女?

美女、性爱,总跟有高档汽车的男人有关。

好莱坞艳星和华贵的名车是最吸引男人的两种尤物:神秘,放荡,大墨镜,猩红的嘴唇,露乳的服装,骚人的姿势,妩媚极了,性感直击人心,她们让男人的荷尔蒙值不断节节攀升,精液几将随时喷薄而出将太平洋扩大一倍。汽车之于女人,如英俊得令她震荡灵魂的男人,让她想起一场性爱盛宴。同样,在很多男人眼里,女人也是一部车,一部让你实现性爱梦想的车。

就象小说《在路上》所描写的一样。在清晨、在黄昏、在晨光初露,在落日余辉,听着悠扬的音乐,驾驶“宝马”,奔向未知的前方,和未知的异性做未知的爱。这种诱惑,相信谁都难以抗拒。

孤身上路,在旅途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男子或女人,体会只有在路上或在汽车里才能找到的恋爱乃至性爱的感觉。男人女人开着宝马汽车,心里忽然充满奇异的感觉,仿佛全世界的女人(男人)全是属于他(她)的,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想和谁做爱就和谁做爱,想什么时候做爱就什么时候做爱。

这,也是汽车刚进入家庭的中国人在今天的写照,关于汽车,关于性爱…

由不断演绎汽车性爱文化和关于“Business”、“Money”和“Women”的简称说法衍生,奢侈的性爱文化,其实成为了宝马(BWM)的重要民间文化内容,而且被贴上很多人认可的时尚标签。 

 

(欲发表此文者请联系陈真诚:13808420007  0731-84478178。不得侵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