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打破常规,没有在新年的第一天写作“新年计划”。计划大概是把不确定的事情尽量确定下来的过程,可环顾四周,目前唯一的确定性就是不确定,实际发生的事情比想象力更加丰富。这就是2021年的基本格调麽?
2021年是瘟疫流行的第二年. 新冠疫情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还难以估量。在2021年里,全球感染人数突破一亿人口、不幸死亡人数突破200万人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确定的事情之一。多国竞相开发的疫苗是近来为数不多的“好消息”之一,尽管疫苗的有效性和分配机制尚存疑虑。都知道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单独行动可以结束疫情,在最需要国际合作、政治和解的生命与健康领域,始终没有一致而协调的行动。2021年会出现“最好”、“最坏”、“不好不坏”三种结果。“最好”的情况是年内遏制甚至结束这场疫情,我们的生活开始走上正轨。“最坏”的情况是,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感染新冠并有2%的人(1.54亿人)因此丧生。“不好不坏”的情况,就是介于二者之间了,概率最大的也许就是“不好不坏”。于是,我今年的计划是不做计划。
2021年是未来15年的第一年.有媒体希望我用一句话分别说2020年和2021年。关于2020年,我想到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一句,2021年则沿用苏辙“涉江已远风浪阔”来概括。改革开放40多年,世界已大变,中国已大变,2006年以来人们生活的重要目标就是2020年。2006年我曾经帮助政府做中长期规划(2006-2020)。回头看看,原定目标大都变为现实。有时生活的意义在于有一个“目标”,目标达成后,又会去发现新的目标。很巧,2020年我又协助政府做下一个中长期规划(2021-2035)。2021年就是未来发展若干可能性的时间起点。于是,我开始琢磨如何引导团队在科研教学、决策咨询、政策分析、公共传媒和社会行动等方面做点有价值等事情。
2021年是花甲之年的第一年.2021年是我60甲子的本命之年,终于进入到又一个“年轻人”的系列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60到74岁的人群称为“年轻老年人”,75以上的人群称为“老年人”,90岁以上的人群称为“长寿老人”。概而言之,说的就是60岁一定是人生的又一个新的起点。这一年,我也许需要做个“职业转型发展规划”。不同于早期的职业规划,不多考虑要做什么,更多考虑不做什么;不多考虑会得到什么,更多考虑给他人什么;不在一个话语体系中自圆其说,而是在多个系统平台间转换角色;不留念功名诱惑前的犹豫踟蹰,多设计田园山水间的怡然自得;不渴求遥远天际的星空奥秘,潜心于家人与健康的日常安排。不变的是,一样会去思考、去写作、去调研、去演讲、去参与社会活动等等,还希望有时间写写诗、练练字、摄个影、打兵乓球、漫步运动等等。
新的一年,新的生活刚刚开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