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科协如何发挥它的组织效能?--写在省科协第九届代表大会期间(图))

标签:
陈光四川科协 |
科学技术协会作为中国最大的社团组织之一(据说全国有八、九千万会员),涵盖所有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部分管理科学、交叉科学领域,可谓群英荟萃、名家云集。人们经常用“科技工作者之家”来描绘科协的组织特性,也用专业学科全面、社会联系广泛的“平台组织”、“纽带组织”来描述科协的组织功能。与世界上最早的“科协组织”---- 成立于1505年的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师学会、成立于1831年的英国科学促进协会(BAAS)等不同的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协会不仅仅是一个行业性、技术性职业工作者的“联合会”,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组织或非盈利组织(NGO/NPO).
科协不掌握直接可以“变现”的社会资源,不承担政府机构中的主体功能、“权力不大”,工作似乎也缺乏有力度的行政驱动。在科协系统工作,如果不想做事情,大概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其作用可以“很小”;如果有想法、想做事,也可以把事情做的“很大”。我在科协分组发言时,把这种属性称为 “组织的延展性”,是因为在中国语境中,科协是“政府背景的NGO”,社会组织研究中把它成为“刚够”(GONGO,我翻译的,有点意义),理论上它可以像政府一样具有巨大社会活动动员能力,同时又避免行政化带来的诸多弊端;又可以像一个真正的社团联合会一样具有灵活、多样的巨量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包括吸纳来自市场与社会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
一是成为科技型新型智库。前瞻性研究和过程跟踪政府的工作节奏和业务需求。大家爱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其实,也只有通过向政府提供有价值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术路径,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彰显科协的社会作用。一个组织存在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够给其他组织提供的价值。由于科协的专业技术性和相对松散性,也可以体现作为智库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和话语灵活性。即使从最利己的角度说,也只有向着太阳的植物,才有机会得到更多的雨露阳光。伴随社团管理办法的改革,科协的相关学会朝着专职化、实体化方向走,应该是一个趋势。
二是成为学术发展新型平台。在来到科协参加会议之前,大家都在自己专业里进行学术研究。科技发展的跃迁性、颠覆性和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动态性,促进学术研究的形态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研究,面向未来的技术预见性研究等,成为发展新需要。在各自组织系统和单位中做学术研究,很容易受到体制性和单位归属性制约。如果考虑到英国17-18世纪的学术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无形学院”和“星期五咖啡聚会”模式。也许我们可以把科协看成是一个新型学术组织形态。
三是成为科学普及主要推手。科普是科协的常规职能。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科学的灵魂在于惠民。科普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语言通俗化转换过程,而是针对特定受众的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再创新、再创作过程,也是科幻化、视觉化、产业化科学智慧的一种途径。科学普及程度和水平是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科协在其中的作用不必多言。针对农村、社区居民、校园的各类学生、各行业职业人士的科普工作,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