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5日参加成都市政协专题协商会,谈谈城市国际化的核心指标,发展“短板”和发展策略。
国际上有比较公认的城市国际化的核心指标,如表2所示。一是经济发展指标,国际化城市人均GDP1--1.2万美元以上;二是人口规模在800万-1500万左右(2011年成都市人均GDP为7000美元);三是服务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成都2011年为52.2%);四是创业和宜居指数(包括人口长寿、教育成就、生活标准值)在0.9以上(成都为0.86);五是国际交流活跃指数,50%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每年举办150次以上由8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会议(成都为233家、16次);六是常驻外籍人口比重,平均为5%-20%(成都为0.07%)。
成都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产业结构和资本的国际化构成等,虽然与城市国际化水平相比存有差距,但是其发展趋势向好。成都这样一个内陆城市国际化的“短板”有四个:市政设施、交通现代化、国际交流和经济外向度。
(1)市政设施。继续实施“立城优城”战略,抓住天府新区建设、北城改造等重大工程建设,再造一个“产业成都”,按照立体、无缝、方便、高效原则,再造一个“国际标准的现代都市”,为构建国际化产业体系奠定城市功能基础。按照国际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要求,建立国际化城市风貌和空间形态的规划引导体系。实施“城市交通建设体系工程”,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形成集快速轨道交通、快速公交(BRT)、普通地面公交等于一体的综合客运网络,建设畅通便捷的内部交通体系。开展国际化城市外语标识体系建设,建立外语标识相关标准,在交通干道、主要景区、主要街区、公共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重点单位等场所设立双语图文标识以及外语语音服务系统。
(2)交通通信现代化。交通是成都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短板。要继续实施“交通先行战略”,立足连接西亚、欧洲、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形成覆盖世界各大洲重要城市的航空网络和连通国际的城市通信网络,打造通达国际的铁路、公路交通体系、城市地铁体系,建成通达全球的国际区域性交通通信枢纽。到2016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超过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120万吨,国际直飞客货运航线达到34条。
(3)国际交流。国际化都市常驻外籍人口比重一般在5%-20%,目前成都市为0.07%。建议遵循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建议把2013年作为“国际交流年”(或“财富年”),全力办好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第12届世界华商大会等重大国际盛会,提高成都会展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对外交流能力,形成融产业、旅游、美食、创意、人居为一体的国际城市营销网络。
(4)经济外向度。成都市经济外向度只有38.3%,远低于广州59.6%、深圳244.3%的水平。成都经济对标先进城市,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打好《财富》全球论坛“牌”,最大化财富论坛给承办城市带来的“财富效应”,力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从目前的45%,提高到60%,加强对500强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建设,优外贸产品结构,抓紧打造国际贸易自由港和国际采购交易中心,强化成都参与国际贸易的高端功能。到2016年,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6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2%。
国际化是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城市发展的最高形态。并不是所有城市都有国际化的历史任务,成都具备向国际化都市迈进的基础。成都定位“充分国际化”是基于长远的战略选择,只要我们按照既定的目标,步履坚韧,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实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综合型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宏伟目标。
http://news.sina.com.cn/o/2013-02-26/055926358785.shtml
http://sichuandaily.scol.com.cn/2013/02/26/20130226351414238926.htm
http://sc.people.com.cn/n/2013/0226/c345454-18211344.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