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光教授
陈光教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393
  • 关注人气:7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光:在香港讲成都的故事

(2010-07-20 08:21:10)
标签:

田园城市

发展模式

极限理论

陈光

香港

    从香港回来,晚上与国际创新创业发展协会杨伟森等讨论合作事宜,终于在昨日促成台湾方、校方与地方政府的三方协议。又参加学校会议三天。

    网上见到在香港参加会议时的大会发言实录。看看在没有稿子的情况下,都说了些什么?转如下:

 

主持人:刚刚听到四个挑战将会在布鲁塞尔年会的时候再得以发展跟讨论。非常感谢。今天拿出“挑战”作为开头,之后,我们将会加以讨论。下面有请第二组挑战组发言。

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来自中国西南交通大学,我在第二个挑战组,但是我的欧洲搭档昨天从香港飞到上海,把我一个人留在了香港。实际上我们这次讨论当中面临了非常复杂的问题。在60多个小组当中,涉及到这个专题一共就有121个具体的方案和措施,9大组形成了36个具体的措施和方案,我们面对非常繁杂的总结工作任务,我们想,有一个问题非常的关键,就是如何超越当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走向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的道路。这不仅仅对于欧洲,对于中国,乃至于对于全球,全人类来讲都是共同的挑战。从昨天下午到今天上午的讨论过程当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七个问题,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七个问题正好是面对超越不可持续发展模式、走向真正可持续发展的七个重大的转型。

第一个转型是认识上的转型。在我们组,把认识上的转型归结为这样的问题,这是第一个问题。但问题是,地球相对于人类发展的极限在哪里?如何尊重和保护生物的多元性,实际上在1972年的时候,有非常著名的增长极限理论。面对未来的发展,我们今天还应该问,究竟地球的极限在哪里?当然,现在谁也不敢保证2012年会发生什么事情,现在人类的发展,无限的欲望和资源的稀缺矛盾突出。希望中欧论坛能够向中国和欧洲的公民社会提供论坛重要的成果,就是要对面向未来发展的极限做进一步的评估。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范式的转型,实际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早在80年代就有了,我们世界却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一点。我们概括为推动和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世界和谐的范式,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第三个方面就是技术转型,我们组概括为第三个问题,通过有效的培训和信息获取,包括技能改善,提高意识,转变行为,降低碳的排放。关于这点,实际上我们现在谈到很多绿色技术,末端治理,实际上要体现技术成本的下降,把真正意义上绿色的技术引入到生产体系当中,这是非常重要技术的转型。

第四个是经济的转型,通过新兴的教育,通过经营者之间的合作,通过公司社会功能的这种转型,形成社会的互动,改变现在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我们谈到第四个转型。换句话说,在这个转型当中,应该有更多的清洁生产,应该倡导循环经济,彻底的改变现在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发展的态势。

第五个转型称之为生活方式的转型,我们归结为这样的一个表述:克服眼下过度消费的行为,保持和重视传统的价值,用现在已有的实践来创造生产和消费新的模式。实际上人类在创造各种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就是在行为和起点上面,我们要真正的反思人类今天的各种行为,特别是消费行为,面向资源的稀缺,过度的消费给当代人带来更多的困惑。

第六个转型就是社会的转型,我们概括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加强权力机构与市民社会之间的联系,促进信息的透明和公平,对决策广泛的参与,其实最主要是公民的参与。在全球的治理和资源分配上有更多的参与决策和意见,在社会转型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城市的转型,为什么呢?城市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但现实中,城市的生活并不是这么美好。可否在城市里,既享受交通的便利,同时与田园般的景致相匹配。100多年前一个叫做霍华德的欧洲人曾经提出花园城市或者是田园城市的概念,100多年后,我所在的地区成都,就有一千万人,有一个梦想,要用五十年的时间在成都建立起田园城市,需要我们实现社会的转型或者是城市的转型。

 最后一个转型是面向未来发展的转型。我们今天有很多想法,也许我们这代人不能把所有的事情完成,我们要寄希望于教育。最后,是让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公平、公正、高质量的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我们的事业才能延续。谢谢大家! 

    http://news.qq.com/a/20100719/001081_1.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