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首届“交大杯”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竞赛将在我校隆重举行。针对本次竞赛中涉及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问题以及竞赛组织筹备进展情况,我们特别采访了竞赛组织组组长、公管学院院长陈光教授。
记者:陈院长,您好!当下,国家对创业十分重视,创业也成为了很多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们的选择之一,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您看来是为什么?
陈院长:首先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和市场需求的一种强烈信号。实际上在经济转型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种压力逐渐传递到教育层面上,让每一位同学,不管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都感觉到自己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应该增强自己的职业能力。
其次,是现在整个高等教育在体系内部进行培养模式改变的一种需要。教育要反映社会的需求,我们培养人才也要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教育本身也有培养模式改变的需求。
再者,这是“以创业的方式来促进就业”的需要。一个就业岗位的获得只是一个,而一个创业的成功它可能带动的是连锁的若干个、几十个、几百个甚至上千个这样的就业岗位的出现。如果创业的形式能够在社会上成为一种风气和文化,这对整个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将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
记者:那提到了创业就必然有创业精神,那您认为什么是创业精神?而创业精神对青年个人成长有什么样的作用?
陈院长:所谓创业精神,就是通过学以致用,创造新的事业和拓展事业空间的方式,来实现年轻人的社会价值。我们所讲的“创业”,它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一种新的事业。当然,创造一种新的事业,也不一定就是要完整地去开办一个新的公司或新的服务机构,也包含自己在既有的服务机构中业务的拓展,市场的开拓,或是公益服务领域的增加等。
记者: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创新和创业的呢?
陈院长:严格来说,创新和创业是不一样的,创新可能只是在一个观念层面、思想层面,学术层面有新的突破,创业的意义最终是产生在产业层面、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一种知识应用效果。我觉得创新创业是相互联系的四个阶段:第一个是创新的想法,第二个是创新的方法,第三个是有创新的工具,最后是创业实践。需要把这四个阶段运用到新一轮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当中去,同时让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有更多的实用性、应用性和推崇这种社会实践价值和产业价值的这样一种导向来组织我们相关的课程教学和创新活动,我们创新就可以落地了。
记者:本次“交大杯”创业竞赛能给同学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创业机会呢?
陈院长:创业学习中充满机会。我认为这次我校举办的首届“交大杯”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竞赛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们学生提供机会:
一是能让我们的同学,不管是参加竞赛的同学,还是在此过程中得到相关信息的同学,有这样创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训练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二是在创业实践中,关键是看谁做得好,而不是职业技能的表演,比谁的口才好。因而在整个创业活动的后期,我们还特地给具有很好的产品理念或服务理念,很好的商业模式策划和服务方式策划的一些项目,提供一个很好的后期孵化的机会。三是此次活动,除了30个参赛团队外,还有二三十个企业将会进入校园进行招聘活动。在参赛期间,所有学生都可以到企业的摊位上去进行洽谈,这些配套活动将会给我们学生带来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记者:提到本次竞赛,相信大家都想知道现在的组织情况如何了呢?
陈院长:6月10号就要正式启动,现在应该说是到了最关键的时候。目前作品还处在遴选最后阶段,5月28号,所有选手及参赛产品将通过预赛全部产生。此前,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培训,现在已经进入最后两周的倒计时。
记者:本次比赛的主旨是文化启动、产业驱动和两岸互动,您能为大家解读一下这个主旨吗?
陈院长:我们更愿意看到一项学生活动背后文化的、学术的甚至是产业层面的效果。这里的三个“动”:一是因为两岸之间虽然有很深的文化渊源,但也有差异。本次台湾的学生带着他们特有的地域文化,包括他们在国际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过来参赛,能够给两地的学者包括他们的指导老师提供一种文化的交流平台,这应该就是文化启动。二是创业的学习、创业的竞赛和创业的培训与策划,最终的结果将对社会发展起一个导向作用。我们知道大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有潜力的经济体,实际上也是世界经济最看好的一个高地。而台湾地区又有比较国际化的理念与在世界上比较靠前的技术和研发。台湾相关技术和大陆的市场对接,无疑会带来一个巨大的产业驱动,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第三个是两岸同属中华民族,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拓展两岸相关领域的深化了解和互动。
记者:最后能不能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此次“交大杯”创业竞赛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陈院长:首先我们在竞赛之前有一个模拟竞赛,这是为了消解大家争名次、争奖金的想法。模拟竞赛中,选手在上面讲,下面坐的都是有实践背景的企业家和指导老师,虽然他们会拿着评分表来给你打分,但打分没有任何结果,但是却可以给项目提升和发展的机会。在我们看来,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第二个特点是,正式创业评比中的第二个环节特别设计了一个布展,让同学尽情展示自己的想法、未来的产品设计和服务理念。这种通过展区布展的方式,既形象又新颖,而且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
第三个特点是,我们在比赛没有设一、二、三等奖。因为创新项目并没有说哪个是最好的,可能你在这方面突出但不一定在那方面突出,所以设立了最佳营销团队奖和最佳创新产品(服务)奖等。
第四个特点是,我们特别注重产学研的结合。决赛时,我们同样是请企业家过来参评,他们将与进入决赛的创业团队进行经验交流与互动。此外,还会有15位从台湾过来的企业家进行指导。这些都将使我们学生能够在校园里面了解到市场上的一些需求。
记者:非常感谢陈院长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实习编辑: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