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光教授
陈光教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393
  • 关注人气:7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光:公共工程的民意沟通

(2010-01-12 07:41:45)
标签:

公共工程

民意

利益相关者

环境评价

陈光

杂谈

    中国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再加上投资驱动经济发展模式的缘故,为了各类基础设施而大兴土木,在很长一段时间还将是各地城市的一个“景观”。

    “公共工程”也是其中的一类。但是在公共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不仅可能出现“扰民”现象,而且也常常伴随上访、抗议、“散步”、围堵甚至冲突事件的发生。政府或者有关机构在起点上、在宏观思路上也许无可以非议地是为着“公共利益”的。为何出现在工程路径或附近社区“民意”的强烈反对,以至于使得相关部门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继续推行工程计划,极有可能引发更加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如果停止和转移工程区域,一则产生巨额成本,二则由于工程在民间被质疑,转移到哪里,哪里便会有类似的民意反弹出现。

    问题出在公共工程缺乏有效的民意沟通。

    也许有关部门不同意这个结论,他们会说,这项工程的提案、论证、环境评价、最后的开工启示都是公开进行的,不信你可以到政府的相关网站去看看。没错,工程本身的所有环节都是合法有效的。但是,一项公共工程要能够顺利实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与工程利益相关者和工程影响者进行意见沟通。

    公共利益的复杂性在于,满足长远利益的,不一定满足眼前利益;让一部分人得利的,可能让另一部分人失利。需要做的事情是:

   --  定点沟通。对工程利益相关者和工程影响者,特别进行相关工程情况的通报,最好是直接的、面对面的意见沟通;政府或相关部门应该有专门“工作小组”,利益相关者和工程影响者应通过合法程序产生“民意小组”,与“工作小组”形成在工程全过程中的接触和沟通。

   --  尽早沟通。沟通要在工程论证阶段就开始,不要在已经要开始实施了,已经出现问题了,再沟通,那就太晚了,而且沟通成本会很大,沟通也趋于无效。

   --  全面沟通。沟通的信息要完整。关于整个工程的技术资料、资金来源、环境评价结果、对于周边居民生活、生态的影响等,要真实完整地披露,不做任何保留。人们知道的越多,就会理解的越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