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公共管理院长论坛期间,主办方安排我和与会的几位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华东政法、上海财经、上海理工等高校的大学生们“面对面”。
学生们向我们提了三类问题:第一类与就业有关,第二类与学生的学术深造和发展有关,第三类与我国教育管理的弊端有关。主要问题有:
为什么公共管理类同学相当大一部分最终是在企业就业?一个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在进入公务员队伍时,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同学并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为什么我们人文社会科学在世界学科排名中几乎没有位置?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一样培养国家甚至世界级领袖?
同学们的问题是比较高深的。我也向同学提了三个很浅的问题:第一,究竟什么是学习?第二,你是否真的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第三,你有没有一个涵括人生长度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怎么会不知道什么是“学习”呢?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是十二年寒窗苦,读书、看书、背书;上大学后又是至少四年的快乐与困惑,听课、上课、逃课。但是,我们所经历的只是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它本质上不是一个职业导向、能力导向的自主性过程。于是,我向上海的大学生们介绍我关于学习的一个理解:学习就是主动把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数据、时空条件、关系资源转化为自己能力、素质和机会的过程。
记得经常有同学问我:陈老师,您看我适合做什么工作?我说:不知道。我建议同学可以用霍兰德职业倾向量表对自己做一次测试。困难莫过于知己,真正认识自己也不是太容易的事情。如果确认自己是“探索型”的,也许可以更多地规划自己的学问之路;如果你具有比较突出的“公益人格”特质,你大概更加适合从事与公共事务有关的工作;如果你有比较突出的“交易人格”特质,你应该是商务活动的好手。在现在的学校里,由于教育管理的制度性瓶颈以及它非职业、非需求、非人性化的教育过程,再加上学习者主动、自主和职业规划的不够,学业与职业的错位,特长与工作的背离,已然成为了常态。如果你确认具有异常突出的“交易人格”,却又误入“仕途”,本来是想做“公仆”的,但你成为一个“贪官”的可能性很大。
我们应该有适合自己、属于自己、提升自己的“职业规划”,虽然任何一个“规划”都不太可能不加修改地去实施,但如果我们始终没有这样一个职业规划,便会更加的忙碌和茫然、莽撞和盲目,结果并不好。
记住:我们的第一份工作,往往都是不理想的工作。但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对自己能力和素质提升最快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在职业生涯的中期,最能赚钱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在职业生涯的后期,最能体现社会价值的工作,就是好工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