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有一位研究生做论文,我很想用量化的方法,测度“公民社会”的成熟度。今年,这个题目会作为我的一个关注点。
总部设在南非的全球公民参与联盟(CIVICUS)开发和实施过一个“公民社会指数”(CSI)项目,正如经济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一样,公民社会指数是一套对各国公民社会状态进行定量评测和比较研究的指标体系。目前已有近6O个国家/地区陆续参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作为第二轮小组的成员,于2003一2005年实施过该项研究。
在CSI研究中,“公民社会”被界定为一个领域,即“在家庭、政府和市场之外,人们联合起来提升其共同利益的领域”。换言之,它关注的是在家庭、政府、企业之外的社会空间,其作用在于协调各种社会价值观和利益,获得共同的提升,其中各种社会组织构成公民社会的核心。基于上述概念,CSI通过结构、环境、价值和影响等四个维度来测度公民社会。测度的方法是将每个维度细分为若干亚维度,每个亚维度由若干指标构成,从而通过对具体指标的研究和评测,获得亚维度的分值,进而得出四个维度的分值。这样,CSI指标体系就形成由4个维度、25个亚维度、73个指标构成的评测系统,并最终获得由四个维度描绘的公民社会指数的菱形构图。用它来形象地描绘一个国家公民社会的发展状况。其中,结构维度主要代表公民社会的内部构成状况;环境维度主要代表公民社会生长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环境的情况;价值维度主要代表公民社会对一些公共价值的实践和推进情况;影响维度主要代表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发挥作用的程度。
公民社会的崛起和发展,不仅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也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大家都很关注发生在2008年的“5.12”地震,没有人能够否认一场灾难对公民社会的强力推动作用,也许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路径会比地震当时人们预期的要更加漫长和曲折。但是,又有谁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呢?
我期待在这个领域与香港、台湾同行有更多的互动和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