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的震波几次绕成都而过。这座以闲适著称的古城,对于如此贴近的大灾大难,几乎没有任何的准备,惊醒之后,也突然冒出强大的志愿者行动。首先,是城里的“的哥”们疯了似地开往距离成都不远的都江堰,运送伤员和物资,得到市民的赞誉.接下来,更多的来自各地的志愿者纷纷来到成都和四川受地震影响的地区.其中,不乏可歌可泣的感人情节.也有不少私家车主在车上贴上”抗震救灾的字样,志愿开往都江堰、彭州等地,抢险救灾。也有不少商家、店主、大学生等各界人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志愿活动。也许,在这次震中志愿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热情、规模、参与度和实际效果,都是少有的。
但是,也在其中发现和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总结和研究。
一是志愿活动的非组织性。由于志愿者的活动,除了团委等零星组织外,很少是由有相关组织机构组织进行的,在救援活动开始不久,就出现相当程度的志愿活动的无组织状态。由于志愿者的车辆过份集中在某些要道和医院附近,造成人为的拥堵,以至于急救车无法快速通行,直接影响到抢险的效率。甚至还有个别挤占“生命通道”的志愿者,态度极为恶劣,以献爱心为由,做出实际上妨碍抢险救灾工作的事情。
二是志愿活动的非协调性。在极其关键的时刻,特别是有全局性灾害发生时,非常需要社会各个相关系统的协同。比如,一个几万人的大学,在平时只需要按照教育行政系统的运作程序,把校园系统内部管理好就可以了。但是,在公共危机骤然出现时,外界一个不可抗力,就足以改变一切。我们要知道,自然灾害是超系统的,也绝对不会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发生。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各机构、单位志愿活动的信息-联动工作方式极为重要;一个具体的机构和单位的志愿活动,也在此时具有自我决策、独立组织的必要性。
三是志愿活动的非专业性。也有不少志愿者冲冲赶往地震灾区,发现不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实际上,无论是废墟中的抢险还是伤员的救治,无论是紧急情况下的临时动员与组织还是受难群众的心理疏导等,都需要相关专业的支撑。而在我国,不仅志愿者组织是不成熟的,也尚未发展到专业分工的程度。由此,人们看到,社会组织的发育成长、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是多么重要。
危机还没有过去,这里已经给了我们很深的教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