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两会”,终于有了三位“农民工”代表康厚明、朱雪芹和胡小燕。有点象征意义,毕竟,2亿多人的“农民工”群体,只有三名代表,当然太少。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农民工”的生活情况究竟怎样?
二○○六年八月,国务院《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人民币九百六十六元,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月收入在八百元以下;没有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73%、74%、85%、67%;此外,47%的农民工每周工作七天,37%的农民工每周工作六天。
美国作家Sara Bongiorni , 在她的新书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
告诉我们,发达国家的消费者都难以离开“中国制造”而生活——在经济全球化的年代,我们都得依赖中国农民工。农民工日以继夜的劳动,成就了珠三角的繁华,也成就了祖国经济的腾飞;质优价廉的工业产品,降低了全球的物价,也为中国创造了“世界工厂”的美名。不过,这个“世界工厂”,同时也是世界级的“血汗工场”。
随便走进一间珠三角工业区的医院,工伤和职业病工人的状况都会令人触目惊心。只要去一次医院,你会发现一些断指工厂!。
郑小琼,农民工诗人。来自四川,在东莞打工七年。2007
年,凭散文作品《铁塑料厂》获人民文学奖,她拒绝随之而来的高薪工作,也拒绝随之而来的媒体约访,她回到工厂,继续打工,继续写诗。郑小琼写过:“珠江三角洲有四万根以上断指,我常想,如果把它们都摆成一条直线会有多长,而我笔下瘦弱的文字却不能将任何一根断指接起来……没了疼痛感,诗歌便没了灵魂。”
郑小琼作品曾被东莞市的官方作家协会高层成员批评为“太偏激”,她这样响应:“我不知什么叫光明或阴暗,我只看见事实。我的诗歌灰,因为我的世界是灰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