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上午参加科技部《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专家研讨会,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科技部条件财务司司长王伟中以及陆大道院士、王浩院士、戴汝为院士、刘更另院士、张玉奎院士、张泽院士以及亿维讯总经理赵敏等在会上对创新方法工作发表高见。
我知道,创新方法已经被确认为一项具有开创性、基础性、长期性的科技工作。为了此项工作的健康持续开展,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协正在积极推动尽快在国家层面出台《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创新方法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切实从源头上加速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与会著名专家高度评价创新方法工作的意义,纷纷为更好开展我国创新方法工作建言献策。北京的院士们很有意思,发表看法,可能与主题有关,也可能与主题关系不大,是他最近想得比较多的重大的、专业性的问题;说完了,起身便走,甚至不去主动给部长打个招呼。
2月29日是世界最大航站楼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第一天试运行,川航是首批进入3号航站楼运营的航空公司之一,我与学校领导正好这天从北京乘川航返回成都,赶上偌大的航站楼首次启用。建筑面积号称100万平方米(98.6万平方米),年吞吐客运量4300万人次。不仅大,其中也具有不少技术创新和方法改进,据说,由于楼太大了,彩霞屋顶的设计具有“导向”的作用,可以让旅客找得着“北”。此外很能够代表中国科技和文化的“吉祥缸”、“大水法”、“汉白玉雕刻”、“浑天仪”等……这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稀罕物,都在T3航站楼中可得一见。也有一些在别的航空楼没有的医疗中心、计时休息等服务。毕竟,该楼耗资270多亿,是不小的数。期待,软件建设和公共服务也能跟上。
3号航站楼的设计者英国人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借助龙的形象,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模拟出机翼划过时空气的流动曲线,形成双曲穹拱形屋顶。整个航站楼可以分为“龙吐碧珠”、“龙身”、“龙脊”、“龙鳞”、“龙须”五大部分。下次到空中看看。
拍摄一些照片,发布一下,以兹纪念。